上观新闻——秋季降温后早晨起床别太猛,稍不注意可能突发“耳中风”

发布日期:2025-10-23 浏览次数:

上观新闻

20251022 网页

作者: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李昂

原文链接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4059&v=2.0&sid=67


一觉醒来突然发觉听力变差、声音遥远,像是隔着一堵无形的墙,甚至还会听到奇怪的异响......最近几天上海降温明显,有不少人突然出现上述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耳中风”,在西医学对应疾病为“特发性突聋”,简称“突聋”。这种疾病表现为没有特定原因的、突然发生的(72小时内)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往往是单耳发病,也可能伴随耳闷、耳鸣、眩晕、恶心欲吐等症状。


环境气候突变为主要诱因,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最近降温后来门诊看突聋的病人变多了,昨天就有5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耳鼻喉科张弢副主任医师表示,近年来突聋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耳鼻喉科病房近一年内的突聋住院患者中,最小年龄11岁,最大的69岁,发病年龄高峰在45-55岁。

他介绍,突聋早期并不一定会表现为耳聋。人耳能感知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20000Hz,而日常交流所需的音调频率一般在100-500Hz之间,如果早期是高频(大于2000Hz)听力损失,不通过专业听力仪器检查,患者未必能自主察觉出听力的下降,因此有些突聋极易被忽视。

“年轻患者相对来说低频听力下降偏多,感觉耳朵闷住了。中年患者大多是高频听力损失,表现为耳鸣。”张弢说,突聋的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在外因中环境气候突变占比较大,以往突聋多发生于每年四月和十月期间,正是气候变化之际,稍不注意就会诱发心血管疾病。近年来突聋在酷暑天气频发,可能由室内使用空调与室外温差过大导致。

外因还包括:噪声暴露,如长时间听高音量耳机,处于酒吧、KTV等环境,或听到爆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感冒、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内因有熬夜、加班、剧烈运动后免疫力下降;精神压力大,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剧烈波动;睡眠障碍,如长期失眠、倒班、时差紊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黏滞血症等基础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妊娠、围绝经期。


严重者不及时治疗会全聋,季节更替时应加强防护


张弢谈及,他接诊的许多年轻患者大多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较大,睡眠质量差,再加上受了风寒,就患上了突聋。中年患者则是本身有“三高”等基础疾病,突聋症状更严重,有的表现为一只耳朵全聋。“突聋一般在三天内发作到顶峰,耳中风和脑中风一样,在发病2小时内治疗疗效最好,一个月内积极治疗效果也比较好,但如果拖上一两个月,可能会完全丧失听力。”

张弢介绍,突聋的临床治疗往往需要中西结合。西医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抗凝溶栓药物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突聋也可能会出现听神经继发性损伤,可口服用药,可静脉输液,也可耳后或鼓室内注射药物,急性期或严重者建议一经发现24小时内立即采取输液治疗,严重不愈者也可采用高压氧舱改善血管痉挛、提高内耳供血供氧。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包括:针灸、耳穴贴压、特色敷贴、中药足浴、耳部悬灸、耳部微波以及草药煎剂等。

他提醒,在季节更替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在秋季要特别注意早晚温差变化,早晨醒来时避免快速掀被起床,可以先在床上进行耳部保健按摩。起床后及时添加外衣并适当活动身子,以逐渐适应房间温度。避免过早出门,必要时可戴帽子外出,以御头部寒气刺激。睡前温水足浴,进行足底按摩。饮食方面,多喝百合银耳莲子汤,滋阴润肺、上濡耳窍;多补富钾食物,如香蕉、紫菜、菠菜,维持内耳淋巴液渗透压平衡。

其他预防措施还包括:减少噪声刺激,适当锻炼以提高自身体质和素质,增强抗压能力。对于老年人来说,积极降血压、降血糖和降血脂,定期专科门诊随访复查,保持血压、血糖的稳定,稳定血管内斑块,减少斑块脱落引起内耳血管栓塞,可以极大地降低突聋的发生率。年轻人则要及时纾解工作压力、避免熬夜、少戴耳机、减少咖啡因摄入、改善高油高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