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团队研究成果 阐释“瘀血不除则新血难安”的科学内涵

发布日期:2025-10-13 浏览次数:

中国中医药报

2025年10月13 1版

原文链接

https://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5-10-13&pageId=72a6004c-b312-4b20-ba10-85730ced16a4&pageIndex=1&cid=1&articleId=72849efd-db4a-4ece-b3d6-afbc61cb54d9&articleIndex=8&siteId=10&siteName=zgzyyb


本报讯 (记者徐 婧)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研究员梁倩倩、教授王拥军带领助理研究员陈锦漫等完成的研究成果《脑—颈淋巴结交互作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导的小鼠脑损伤中发挥作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发表。这是该院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脑部重大急重症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致死率高达45%的颅内急重症,发病时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等症状,幸存者常遗留认知障碍、瘫痪等严重后遗症,其治疗始终是临床亟待攻克的难题。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该病归属“头部内伤”“血瘀证”范畴,《灵枢・贼风》中“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的记载,早已明确“瘀血”为核心病机。 “瘀血不除则新血难安”是中医诊治此类疾病的核心认知,但“瘀血”清除的生物学机制长期缺乏明确阐释。研究团队早在2020年就曾在《自然-通讯》发表重要发现——首次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小时内,硬脑膜淋巴管会将脑脊液中的血管外红细胞引流至颈部淋巴结,打破了“24小时后巨噬细胞清除瘀血”的传统认知,填补了历代医家对“瘀血”清除机制论述的空白。此次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完整揭示了红细胞引流至颈部淋巴结后参与并加重脑损伤的病理链条,为疾病治疗找到关键突破口。 研究发现,通过手术切除小鼠下颌淋巴结,可显著改善神经炎症与神经功能障碍,证实下颌淋巴结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中扮演“关键放大器”角色。研究还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4小时,血管外红细胞主要被下颌下淋巴结髓窦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溶酶体蛋白酶降解。 王拥军表示,治疗“头部内伤”需重视“气血兼顾”,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同时,应重用黄芪、党参等补气之药。国医大师施杞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创制的“益气化瘀方”,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已证实可有效促进脑创伤后颅内血肿吸收,为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发。这项研究不仅是对石氏伤科理论的现代验证,更从分子层面阐释了“瘀血不除则新血难安”的科学内涵,丰富了中医“气血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通讯》创刊于2010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自然》杂志旗下重要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该刊致力于发表自然科学各领域具有重要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涵盖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