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热爱,源于坚持,做难却正确的事——
跨界十二年,北大理工男完美转型中医师
傅佩文/曹儒屹12年时间能做些什么?孙鼎选择用12年时间从IT跨界转行中医。自2010年重新参加高考算起到2022年,孙鼎用了12年,由一名懵懵懂懂的中医爱好者,成长为副主任医师,实现了从物理应用到中医施治的实践转轨。
孙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了一家IT公司工作。3年后,基于对中医的热爱和追求,在经过了深思熟虑后,他毅然选择重新参加高考,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在完成了7年制的学业之后,他又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现在是上海龙华医院风湿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
◆记者傅佩文 曹儒屹
从职场重回校园
学业优秀的孙鼎从小就属于“别人家的孩子”,2003年,他从上海市西中学以高分考入北大物理系。在北大,他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未名湖畔杨家老架的习练、体育馆里陈氏太极的拆解、静园草坪上禅学社的诵读声……不断在他心中撒播着传统文化的种子。不幸的是,因为经常感冒,校医院也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每次去校医院使用抗生素、止咳药等常规西医治疗手段后,效果不甚明显,仍会反复咳嗽,校医院的老师都会建议:“要不试试中成药?”在使用如冬凌草片、橘红丸之类的中成药后,孙鼎的病情的确有所好转。久而久之,孙鼎对中医药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这份认同感将在未来开花结果。
2007年从北大毕业后,孙鼎进入当时逐渐热门的IT行业。因为仍然隔三差五就要病一场,所以他在工作之余,热切地寻找着保持健康的方法。当时,《人体使用手册》和《求医不如求己》两本畅销书正在年轻人中流行,孙鼎也深受这两本书的影响。对于书本中的养生观点,孙鼎用IT编程的思维方式找到了隐藏在内容背后的认知框架,包含人体模型、外在表现和关联控制机制等等。
这番寻找让他收获颇丰,也令他对中医有了更进一步的念想。最终,在综合考虑了对于中医药的兴趣、自身身体条件和能力以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型学习中医并争取能成为一名中医师。
重新参加高考与时间赛跑
中医爱好者与一名真正的中医,有着质的区别,重新参加高考并成为一名医学生是孙鼎的唯一选择。得知孙鼎想要跨界转型,父母和老师都对他表达了支持。工作之余以及周末时间,远离校园多年的孙鼎笑着说,自己也需要“刷题”。凭借着学生时代打下的良好基础和保存完好的高中笔记,通过半年时间的准备,2010年,在从北大毕业三年后,孙鼎通过高考,以同级最高分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
重新回到大学,来不及高兴,孙鼎依旧要与时间赛跑,“与小我五到七岁的同学相比,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力和精力都明显不及他们了,因此便琢磨要扬长避短,多找一些有效方法来克服学业上的困难。”无论是复杂的穴位还是繁多的药材,都让已经在职场工作数年的孙鼎感到力不从心。
尽管困难重重,他却从未打过退堂鼓。“对于理工科的人而言,读书就像往工具箱里装榔头、钳子一样,安放好后,总是在那里;而对于中医人来说,读书就像吃饭,昨天吃过,今天还是会饿。所以每天都得读一些。今天实在读不动了,先睡,明天起来再看,直到看懂为止。”想干什么就一定要把它给干成了,这是孙鼎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的好习惯。他还积极申报医院和大学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督促自己保持学习的劲头。
“总体而言,中医的思维是一个整体建模的方式,这有一点像数学所说的函数拟合,函数拟合它不是唯一,大家拟合的方式不一样,其实最终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脉诊,不同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手指指腹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差异性,才流传下来各种各样对人体的认识和判断疾病的角度。”在孙鼎的求学生涯中,曾跟随许多名中医抄方,从一开始关注各个名家对疾病的独到理解和把握主症的方法,到后来学习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教授们在研究学问中终身学习的精神让他肃然起敬,也让他坚定地在中医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从实习生到研究生、规培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直到现在的副主任医师,孙鼎在不断离开舒适区的过程中,在师门学习的互相交流中获益良多。
用物理的方式学习中医
从北大物理专业跨界到中医领域,孙鼎身边不少朋友,对他此举也不甚理解,认为他“之前多年努力学习的专业,就此荒废”。然而孙鼎却不这样认为,“传统文化讲究‘功不唐捐’,我们以前所有做过的事情,花费的精力,都是后续的一种铺垫。”
多年“理工男”的生涯为孙鼎的思维带来一些“独特性”——严密之外更为开放。
比如在学习中医后,孙鼎意识到,可以运用整体观念搭建许多唯象模型。2017年作为住院医师在龙华医院分院肾病科轮转时,他就将物理中经典的欧姆定律用于从整体上解释降血压药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作用。北大物理学院的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个思考方式,鼓励孙鼎在上海校友会上作了“重温欧姆律,搞定高血压”的讲座。
在给病人看病时,孙鼎经常运用到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思维,且时常会有奇效。他曾在门诊遇到过一位在日企工作的女士,这位女士每2~3周都要坐飞机往返东京与上海,由于反复腰痛、下肢痛甚至影响行走,她在中日两地做过各种检查,除了发现腰椎退变外没有其他异常。因为用中医推拿或日式指压方法缓解程度有限,使用传统针法时“酸、胀、麻”的感觉又太过强烈,所以她一度认为自己“没救了”。后来看了孙鼎的门诊,孙鼎多次询问病因,由“现象”反推“原因”,最终使用腹针按照骶髂关节紊乱进行治疗,让病人的腰痛明显缓解。之后这位病人每次来沪一定要来孙鼎的门诊“报到”。
随着中医学习的深入,孙鼎发现,想要成为中医方面的专家,光靠努力还不够。“虽然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但是一瞬间的感悟和升华却更为重要。”幸而,孙鼎的物理思维帮助他更有机会“悟”到中医理论突破的关键。在临床中,孙鼎陆续创造性地提出“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尿血”“痰瘀互结症的表现就像接触不良的电路”“通过养阴法来增加人体‘比热容’”等想法,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
中医发展需要适应时代发展
如今,随着国家对中医的重视与支持,养生热已经从以往的中老年人群覆盖到现在的年轻一代,“重视健康,是一件很好的事。上海市民在这方面的意识以及中医知识储备上,还是很优秀的。”但是面对城市化、快节奏生活,中医这门千百年来的传统学科,也面临种种挑战。“比如这几天正逢传统的白露节气,传统中医讲究‘白露身不露’,但是因为气温很高,来看门诊的人大多还是一袭短打。再比如,如今的外卖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自己也因为值夜班等工作原因不得不常点外卖。”有些年轻人“泡最好的枸杞,熬最深的夜”“吹着空调吃西瓜”,生活方式与传统理论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办?孙鼎幽默地表示,“有时候,比起烦恼纠结,顺其自然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随着大数据、大模型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如今不少社区医院,引进了中医面诊机器,对此,孙鼎表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传承与发展,适应现代生活以后,他认为中医总的方向还是跟现代医学、现代的各个学科相融合,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相适应。而他自己也希望结合理工科出身的学术背景,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人人谈“内卷”的时代,孙鼎的职场转型经历让不少学弟学妹、同事颇感佩服。孙鼎用中医里“天人合一”的概念回应年轻人的就业焦虑:“比起战术问题,战略问题更为重要。从IT行业转型中医,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对我而言,却是正确的事。年轻人只有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环境,才可能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