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祝利民:提振援建科室“精气神”

发布日期:2023-04-09 浏览次数:

中国中医药报

2022年7月22日

通讯员 陈玮铭 连文元

原文链接

祝利民(左)在出门诊。

2019年6月,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挂牌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合作共建医院”,肿瘤、肾病、骨伤是首期合作的科室,龙华医院陆续选派多批次专家到该院工作。2021年12月,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祝利民被派驻到泉州市中医院担任肿瘤科主任。

祝利民是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振晔。从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工作20多年,祝利民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主张“调护正气”“平衡阴阳”“以通为用”“形神兼治”。她尤其擅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辨病相结合,采取中西医分阶段综合治疗,个性化防治肿瘤放化疗后毒副反应、调节患者全身免疫机能、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等。

来到泉州市中医院肿瘤科后,祝利民在前期同事援建工作的基础上,带领科室苦练内功,发挥中医药特色,打造科室品牌,在泉州因新冠肺炎疫情停产一月余的情况下,使患者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7%,以往冷冷清清的住院病房,时有床位爆满的状态。

查找问题 以绩效夯实管理

祝利民到达泉州市中医院的第二天正值双休日,她顾不上休息,一早便深入病房,与一线医生、护士一起忙碌,逐一了解科室医教研及管理的相关情况。

很快,祝利民就发现了问题:肿瘤科定位不清晰,虽然开展了病理穿刺、粒子植入、肿瘤消融、化疗、靶向、免疫等较为完善的西医治法,但是优势和特色不突出;中医药参与度不高,科室医生不愿意主动主导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制定;科室床位的安排不够规范,三级查房未得到完全落实;绩效分配不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门诊及病房收治率低;科研基础薄弱、科室研究生对于临床研究的参与度不高;科室对外宣传缺失,没有有效在同行尤其是老百姓中形成常态互动。

祝利民认为,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绩效这一底层逻辑入手。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室与科室医务人员共同成长。要破除“大锅饭”状态,真正实现医教研工作多劳多得,并对人员予以相应奖励;对违反劳动纪律、医疗安全、团队协作等科室基本制度的情况,要予以相应处罚。

绩效管理考验的是执行力,要在明确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祝利民根据科室人员梯队和专业特点,实施以三级查房为基础的小组分工,明确各组床位分工及每月的业务指标,科室周会上定期进行医疗工作结果统计、重申要求,分析目前各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推动科室绩效二次分配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考核。同时她以绩效管理为抓手,创建公平公正、团结协作的环境以及勤奋敬业的科室文化。

突出特色 打造中医品牌专科

闽南地区有着特殊的疾病谱,高发的肿瘤除了肺癌外,较为常见的有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乳腺癌等。一直以来,泉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以福建省名中医张志豪“五脏并治、特重脾肾、和调阴阳、护阳为要、以平为期”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微创治疗,多以化疗或靶向、免疫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科室治疗项目相对齐全,但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及特色鲜明的治疗方法。

作为中医院,中医特色是医院的特有基因,也是科室发展之根基。祝利民认为,首先要结合地区疾病谱和科室实际情况,形成具有确切疗效的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如何将龙华医院肿瘤科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形成有效、易于操作且让患者真正受益的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是祝利民首先考虑的命题。

经过不断努力,肿瘤科在祝利民的带领下形成了七大特色治疗体系:补肾生髓法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改善化疗后白细胞低下、贫血、血小板低下的协定方,加脐疗、艾灸、刺血拔罐法等外治法),温阳化瘀通络法治疗化疗后外周神经病变(口服中药结合外洗、选择性刺血等),泻肺、健脾、解毒利水治疗癌性胸腹水(口服结合外敷、针刺、药灸等),滋阴降火、益气散结或健脾补肾法改善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口服中药结合耳穴贴敷、以情治情调神法等),甘温健脾、滋阴降火、升发阳气等法治疗持续化疗及头颈部放疗或靶向治疗引起的口腔炎、口腔溃疡、吞咽困难(口服结合中药漱口、针刺、刺血拔罐、功能锻炼、食疗等),分阶段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方案(口服中药结合中药外敷、八卦灸、刺血、食疗等),以及肺结节、肠息肉癌变截断方。祝利民在临床中指导当地医生通过实践学习体会,并通过两院连线方式,指导流派传承工作建设,加强与科室原有的张氏内科流派学术思想的互融互通,以临床特色治疗为载体,不断丰富张氏学术流派的中医内涵。

由于德术兼备,祝利民很快在泉州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显著的临床疗效加上耐心、精心、贴心、恒心、同理心的治疗,使得很多患者从拒绝中医药治疗到逐步接受、主动参与。

苦练内功 加强对外宣传交流

祝利民每周在科室开展业务学习,内容包括:从龙华医院“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传承及实践,到龙华医院各肿瘤大家的学术经验总结;从中医经典著作的培训,到临床思维模块的应用;从硕士研究生门诊、住院病历的规范书写,到硕士研究生临床研究课题的招募、进展跟踪,毕业论文的撰写、修改、答辩细节指导等。培养并鼓励科室年轻医生教学相长,围绕肿瘤科常见用药方案及不良反应处理、危急重症处理、临床指南学习、典型病例讨论、医疗安全制度等展开集体业务学习,同时对科室年轻医生的中药处方进行点评;组织科室梳理并专题培训中医耳穴、穴位敷贴、脐疗等10余种外治方法,使科室逐渐形成治肿瘤中医药全程参与的思维及执行模式。

她鼓励科室开展中医药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在援建期间科室中标2项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带领科室成员积极与省市内同行单位建立良好联系,到有影响力的医院科室学习交流,拓宽肿瘤科医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科室综合实力,通过“传帮带”倾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她重视对肿瘤患者的科普宣传,通过在公众号建立“龙华名医大讲堂”“话说肿瘤君”等科普版块,鼓励科室医生参与到科室的科普工作中;通过社区义诊,加强科室医生与患者的互动交流,使患者改变对疾病的认知误区,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很多患者甚至主动参与到宣传中来,以自身说法“用中医、爱中医”,成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传播使者。

在泉州市中医院院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伟芬看来,两地医疗工作的援建,结合龙华医院肿瘤学科优势,发挥派驻专家纽带作用,提升了医院的医教研水平和服务能级,造福了当地百姓。在管理中,祝利民提振中医正气,以绩效破局,群策群力,倡导公平、公正的科室文化与团队精神;在医教研工作中提振中医底气,以龙华医院肿瘤科“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为指引结合当地医疗现状,多措并举推进援建工作的落实;通过苦练内功、扎实基础、与同行及患者的多层次交流,推进青年医生建立中医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与疗效自信,推进西医了解中医,推进患者自我管理及医患沟通管理,以提振科室发展之生气。

《黄帝内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祝利民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提振了科室“精气神”,激发新作为,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