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察
2021年4月23日
作者:徐辉
原文链接

在名家辈出、中医底蕴深厚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1979年,当时的学科带头人林水淼教授在上海市首先成立中医老年病专科。40多年来,龙华医院老年科共承担国家、部、市级科研课题近30余项,其中8项获国家、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并有2项新药成功进行成果转让。
针对老年科心脑血管疾病占首位,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心脑血管病共同的病理基础,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目前仍缺乏有效干预手段的情况,目前,老年科主任顾耘教授率领团队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名中医工作室工作,以老年认知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为主攻方向,进行了前沿探索,在临床中注重“治未病”,将补肾填精为主的抗衰老方法运用于老年科疾病的防治。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尤以补肾为要
从动脉粥样硬化入手,顾耘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从根本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大多从痰、瘀入手。众所周知,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脂为血中痰浊,痰阻经脉产生瘀血。顾耘团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当从“脉劳”论治,治疗当注重从虚入手,不必拘泥于化痰、活血,当重视补肾、健脾,尤以补肾为要。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致病因素与病理改变多与增龄有关。从中医理论出发,增龄、衰老又与脏腑虚衰关系密切。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来分析,“痰”、“瘀”是标,肾虚精血不足为本。根据中医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顾耘团队提出,应以补虚为主进行治疗。对于痰浊,中医一般认为多责之于脾肾两脏,正如张景岳所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这两者之中尤以肾为要。
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多将“肾”归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已知某些下丘脑和垂体激素具有直接或间接地联合调控血脂内环境动态平衡的自稳功能。顾耘团队在以往补肾药物具有降脂作用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临床和实验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得出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其中肾精亏虚是基本证型。
历经20多年的研究,顾耘团队提出用补肾填精法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并与内科通用的化痰、活血、软坚等不同治法相比较,证实该法在调脂柔脉的同时并能调节免疫、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别具特色。突破目前主要应用活血化痰软坚通利的框框,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顾耘团队形成了以补肾益气为特色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原则,开设了动脉粥样硬化专科门诊。其创制以补肾益气为治则的医院协定方软脉煎,具有降低内中膜厚度、缩小斑块面积的作用。
防治老年痴呆,心主血脉为先
在防治老年痴呆方面,一般认为老年期痴呆的病机主要与脏腑气血失和有关,在脏主要为心、肝、脾、肾功能失调,脑失所养;在邪则主要是痰、瘀、气、火蒙蔽机窍,脑失所用,治疗多从补肾填精、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入手。顾耘教授认为痰浊、痰瘀源于脏腑功能的衰退,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相对而言,阿尔采末型痴呆(AD)的发病与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痰浊蒙窍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则与心、肝、肾,特别是与肝的功能失调及瘀阻脑窍密切相关。
秉承林水淼教授的学术思想,顾耘团队在AD的治疗中尤重调心和补肾两法,在“脑为髓海”指导下,用补肾法治疗AD已是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而调心法则是以中医“心主神明”理论为依据,具有补心气、开心窍的作用。此法在国内外的中医治疗AD的研究中独具匠心。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是血,若心病无力行血,脑失所养,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病症。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是维持大脑功能正常发挥的先决条件。
团队近年来参与了国家973、自然基金课题研究,课题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传承发展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