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龙华医院:守正创新凝聚中医药抗疫力量

发布日期:2023-04-09 浏览次数:

中国中医药报

2020年4月24日

作者:陈豪

原文链接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高度重视,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疫情防控第一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带领全院职工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龙华医院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众志成城,多方驰援

疫情发生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立即启动院级应急响应,在院长肖臻和党委书记刘胜的带领下,建立院级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护组、设施保障组、信息安全组、院级专家组4个工作组,分类分层开展各类培训,全面落实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医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4支党员突击队,包括感染科党员突击队、急诊党员突击队、感控党员突击队、保障党员突击队,在发热门诊、急诊、感控、物资保障等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时刻彰显医者初心和使命担当。感染科党员突击队由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任队长,她带领科室全体党员许下誓言“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扶厄渡危,坚决打赢这场硬仗,用我们的肩膀肩负起责任,在困难中磨砺意志。面对疫情,全院并肩战斗,坚守主阵地、守好责任区,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竭尽全力。”发热门诊是医院疫情防控第一线,感染科医护人员与来自全院各科室支援的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坚守,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发挥医院优势,中西医协同提高防治疗效,发热门诊患者中药使用率达99%,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4月14日,随着龙华医院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结束隔离观察平安回家,龙华医院36名援鄂白衣战士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全部归队。龙华医院先后派出三组共36名医务人员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和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龙华医院肺病科护士长甄暐大年夜驰援武汉,在收治危重病例最多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战斗68天。她与队友们放弃与家人的团圆,把飞机餐当做年夜饭,克服战疫前期种种艰苦,不辞辛劳坚守在重症病房第一线。甄暐至今难忘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的那条走廊,“每天从半污染区到病房,都会经过一条寂静的走廊。短短几十米,仿佛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甄暐说。走过这条走廊,能从两边隔离窗口看见静静躺着的重症患者。“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要争分夺秒。这些病人并非与外界永久隔开,我们要把他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正是这个念头让甄暐和队友们从冬季坚持到了春季,看着一位又一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为强化上海市疫情防控中医药救治力量贡献“龙医智慧”。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吴银根担任上海市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组长,主持制定《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多次参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专项讨论会议,赴上海市疾控中心参加救治方案讨论,在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他还面向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关于新型冠状病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在线培训。

吴银根从医从教56年来,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自2003年起,他参与过SARS、人感染禽流感、H1N1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任上海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中医专家组长,指导防治工作,为推动中医药参与突发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说:“我很感激我能做医生,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从中可以找到人生的价值。”此外,龙华医院先后派出10名医护人员入驻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龙华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陈伟、肺病科主任张惠勇作为上海市级医疗救治中医专家多次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疫情一线开展救治工作,在临床一线指导制定医疗方案,参与制定上海市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龙华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薛鸿浩已第二轮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他和同事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不仅开展了中医药辨证治疗,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所负责的病区中药汤剂覆盖率达90%,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出发前,薛鸿浩特地将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邵长荣教授在SARS期间汇总的中医药救治资料带在身边,忙完隔离病房繁重的工作,回到宿舍他不断对照邵老的资料进行每日的总结,在实践中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抗击新冠肺炎。

在雷神山抗疫中交出满意答卷

疫情发生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立即启动院级应急响应,在院长肖臻和党委书记刘胜的带领下,建立院级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护组、设施保障组、信息安全组、院级专家组4个工作组,分类分层开展各类培训,全面落实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医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4支党员突击队,包括感染科党员突击队、急诊党员突击队、感控党员突击队、保障党员突击队,在发热门诊、急诊、感控、物资保障等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时刻彰显医者初心和使命担当。感染科党员突击队由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任队长,她带领科室全体党员许下誓言“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扶厄渡危,坚决打赢这场硬仗,用我们的肩膀肩负起责任,在困难中磨砺意志。面对疫情,全院并肩战斗,坚守主阵地、守好责任区,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竭尽全力。”发热门诊是医院疫情防控第一线,感染科医护人员与来自全院各科室支援的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坚守,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发挥医院优势,中西医协同提高防治疗效,发热门诊患者中药使用率达99%,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4月14日,随着龙华医院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结束隔离观察平安回家,龙华医院36名援鄂白衣战士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全部归队。龙华医院先后派出三组共36名医务人员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和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龙华医院肺病科护士长甄暐大年夜驰援武汉,在收治危重病例最多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战斗68天。她与队友们放弃与家人的团圆,把飞机餐当做年夜饭,克服战疫前期种种艰苦,不辞辛劳坚守在重症病房第一线。甄暐至今难忘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的那条走廊,“每天从半污染区到病房,都会经过一条寂静的走廊。短短几十米,仿佛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甄暐说。走过这条走廊,能从两边隔离窗口看见静静躺着的重症患者。“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要争分夺秒。这些病人并非与外界永久隔开,我们要把他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正是这个念头让甄暐和队友们从冬季坚持到了春季,看着一位又一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为强化上海市疫情防控中医药救治力量贡献“龙医智慧”。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吴银根担任上海市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组长,主持制定《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多次参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专项讨论会议,赴上海市疾控中心参加救治方案讨论,在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他还面向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关于新型冠状病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在线培训。

吴银根从医从教56年来,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自2003年起,他参与过SARS、人感染禽流感、H1N1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任上海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中医专家组长,指导防治工作,为推动中医药参与突发性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说:“我很感激我能做医生,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从中可以找到人生的价值。”此外,龙华医院先后派出10名医护人员入驻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龙华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陈伟、肺病科主任张惠勇作为上海市级医疗救治中医专家多次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疫情一线开展救治工作,在临床一线指导制定医疗方案,参与制定上海市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龙华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薛鸿浩已第二轮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他和同事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不仅开展了中医药辨证治疗,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所负责的病区中药汤剂覆盖率达90%,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出发前,薛鸿浩特地将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邵长荣教授在SARS期间汇总的中医药救治资料带在身边,忙完隔离病房繁重的工作,回到宿舍他不断对照邵老的资料进行每日的总结,在实践中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抗击新冠肺炎。

紧急攻关科技抗疫

在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用医疗机构制剂实施应急审批》的通告,对用于防控新冠肺炎的医疗机构制剂实施应急审评审批或备案。龙华医院第一时间组织临床专家根据前期诊疗经验拟定两个抗击新冠肺炎的处方,联合专业制药公司开展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并迅速收集总结前期临床研究数据,龙华医院两个抗击新冠肺炎的医院制剂“麻杏清肺颗粒”和“肺炎清解颗粒”于2月下旬获得备案许可。

“麻杏清肺颗粒”由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拟定,该方是以麻杏石甘汤和升降散经典名方为基础方加减而成的经验方,用于湿毒郁肺型和热毒闭肺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早期治疗。“肺炎清解颗粒”是由上海市名中医、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组长吴银根结合上海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分期及临床表现,根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热毒闭肺(国家方案是重症疫毒闭肺)推荐的方剂修改拟定而来。该方融合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及宣白承气汤等经典方剂,用于出现肺热、疫毒闭肺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及时申请完成两个制剂的医保价格,快速于院内使用,后又被调拨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院使用。

依据疫情进展,龙华医院2020年科研基金紧急分两批立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紧急攻关项目,针对中医药防治中的轻转重、恢复期复阳及持续不能阴转、密接患者中医药防治、穴位辅助疗法、医院应急协作机制以及应急院内制剂开发、基于网络药理学中医药潜在靶点的数据挖掘等共7项院内课题基金立项,进一步推动龙华医院中医药抗疫应急科技能力建设,做更多的科技储备,提升防患能力。同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承担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上海市应急攻关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新冠肺炎中医药理论研究项目。龙华医院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贾立军研究员领衔的“现代冥想辅助新冠肺炎防控”系列专辑创作与应用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科研攻关项目(非药物疗法对新冠肺炎的防控研究),联合上海音乐学院、华东医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创作推出“现代冥想新冠肺炎辅助康复专辑”“现代冥想辅助医务人员抗疫专辑”“现代冥想大众身心舒缓保健专辑”,在武汉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同济光谷院区等处的病区患者和医护人员中使用并获得积极评价,专辑相关微信公众号文章的累计阅读量已达40万人次。

龙华医院多团队基于科技成果/科技能力侧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龙华医院心血管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作,发现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心脏损伤的临床特点。脊柱病研究所团队基于团队前期“肾藏精”中医药研究学术高地为新冠肺炎防治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龙华医院分队)发现咽拭取样时头戴式隔离面屏存在的暴露风险,对设备进行改进,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医院组织GCP办公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呼吸病研究所团队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协助市中管局进行上海市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情况中期技术评价工作。

此外,基于龙华医院中医药特色的积淀,呼吸、急诊、ICU等多学科团队近十年先后承担上海市、长三角、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多项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联合攻关项目,构筑了一支中医药抗疫的硬核科技力量。疫情期间,龙华医院多个学科团队通过各类学术杂志投稿、网络首发新冠肺炎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从科技、专业理论等多个方面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积极贡献龙医人的科技力量。

互联网+中医药助力抗疫

龙华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新冠疫情防控增添助力。为减少慢性病患者不必要的医院逗留和减少交叉感染风险,龙华医院早在1月31日率先开通免费互联网在线“慢病咨询”服务。医院依托临床志愿者团队和信息化手段,在市卫生健康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统一部署下开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相关的微信在线咨询问诊服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特点、病员结构等,推出互联网在线“慢病咨询”服务,首批包括11个临床科室(呼吸内科、肾病学专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骨伤科、肛肠外科、儿科),各科医师在线提供相关疾病的咨询,消除慢性病患者在疫情期间不必要的恐慌和对自身疾病的疑虑,减少部分患者来院咨询而带来的感染风险。

4月10日,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王骁医生正常出诊,但与往常不同的是,他通过网络视频面对面的方式为江苏盐城的患者陈先生复诊开方,随着王医生的电子签名跃然屏幕之上,上海第一张中草药互联网处方就此开出,也标志着上海第一家互联网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

目前上海共有十三家医疗机构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龙华医院是其中唯一的中医医院。院长肖臻介绍道,龙华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整合医院业务资源和数据资源,依托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力,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就医流程同质化管理,为患者就诊过程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质量保障。同时,龙华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也得益于医院成熟的中医药饮片配送体系,为在线复诊患者提供优质的草药饮片和自制制剂配送到家服务,并将延续江浙沪皖免费送药的便民服务举措。

龙华医院互联网医院目前主要提供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的复诊服务,首开科室为风湿免疫科,每周固定时间安排医生出诊,肿瘤科、肾病科、皮肤科、肛肠科等特色科室也将于近期陆续上线,不断满足不同患者的就诊需求。作为首位龙华医院互联网医院出诊医生,王骁表示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建设丰富了患者的就诊选择,为医生跟踪患者病情、动态调整处方提供了便利。中医诊疗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于互联网技术尚不能实现在线把脉的功能是否会影响诊疗过程的问题,王骁表示通过互联网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是病情稳定的复诊病人,医生对复诊患者的整体情况比较熟悉,此外还可通过其他诊疗方式进行补充,因此并不会影响诊疗,同时王骁也提醒对于初诊、病情不稳定、需要定期复查的患者还是应及时线下就诊。

龙华医院互联网医院是龙华医院中医药服务品牌的互联网延伸,依靠龙华医院优质的中医药资源,完整的中医专科体系,融合视频、图文等交互手段,打通线上线下就医流程,集咨询、预约、挂号、就诊、收费、审方、配送环节为一体,努力为患者提供“诊前在线咨询+线下就诊+网上复诊+诊后在线随访”的全方位闭环中医药互联网医疗服务。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龙华医院守正创新,不断凝聚中医药抗疫力量,全院职工在院长肖臻和党委书记刘胜的带领下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发扬龙医精神,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