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抗疫日记丨归期至,雷火疾驰瘟癀散,江城处处又飞花

发布日期:2023-04-09 浏览次数:

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2020年3月31日

作者:马子霖(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龙华医院心病科主治医师)

原文链接

“归期已至。抗疫大考的卷子终于完成了,驻地酒店的窗外也已经渐渐能听到喧闹,聊天的、打球的、唱歌的,这两天还时而有竹笛声。这段日子的经历之充实,与平时我在诊室里心平气和坐诊看病的工作生活相比,每天都浓缩了平日好多天的量。”

热火朝天的“雷神山”

记得初至武汉时,遍地白雪,整座城市安静清冷,但一旦踏入雷神山医院的范围,看到的则是整个“山区”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当时由于大雪突如其来,许多建筑工人在修缮房顶,更多的在做病房交付前的检查维修。正好趁这短暂的空档,我们也有条不紊地抓紧时间做上阵前的准备工作。一切都需要尽快地熟悉起来,陌生的医院地形、陌生的医护工作站、陌生的院感防护制度,以及即将到来的罹患陌生疾病的患者。

交付到我们手上的是仅仅做完硬装修的“新房”,雷神山的建设和运维任务很重,特殊时期并没有足够的后勤人员,开张之前只能靠自己再做一次“软装”。幸好在队里大多是年富力强的姑娘和小伙,大家手提肩扛、盘点整理了整整两天,大到衣柜、药架、呼吸机,小到拖鞋、脸盆、手术衣,足足几十吨的物资,终于把“家徒四壁”的毛坯房变成能收治病人的病房。经此一役,队员们相互不知不觉多了几分袍泽间的亲近感,而病区也忽然真正有了战地医院的感觉。

收治第一批患者的那天,仅从下午到傍晚,陆陆续续来了三四波患者,总共三十多个。有早期发病刚开始发热咳嗽的,也有起病数旬而迁延不愈的,病情轻重不一,最严重的几个吸氧状态下的氧饱和度都很难维持正常。

为了迎接这批患者,队里的医护几乎全员出动,在舱里的分配床位、登记信息、引导病人、询问病史、发放药品、开展治疗,在舱外办公室的书写病历、开具医嘱、准备药物、统筹安排等。子夜0点,摘下戴了近10个小时的口罩和防护镜,看着脸上的压痕时忽然真实地意识到,属于我们的战斗真的打响了。

但凡对患者有用就都用

身处战地,一直被家人和朋友们远程呵护着,被关心最多的除了吃住行外,刚开始那会儿还经常会被问到有没有害怕。说句真心话,实在是从开始就没怕过。病毒虽然是新来的,大家都跟它不熟,但就中医来说,却早就与瘟疫对抗了千年。医圣张仲景就是因为家乡大疫,发奋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提出“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下了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往后的世世代代,但凡有大疫横行,总会有苍生大医带领徒子徒孙们济世救人。

身为男子汉,亦是中医药传承的接班人,对抗瘟疫,乃职责所系。治疗开展之后,患者的那些症状,发热、咳喘、口苦咽干、纳差、眩晕……都与历代大家写的书上几乎分毫不差,就连病情变化的规律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再细体会几位院士专家所作治疗指南,也是理法合度、方药精准,我内心的最后几分不安也随之消散。

诊疗工作一天天按部就班地开展,每人每天两顿汤药是必备,根据体质不同、证型变化,随时都可以调整。雷神山的中药库非常齐全,无论是常用不常用的,平价还是名贵的中草药,都能开具,就像上了战场后发现平日里用顺手的武器都能随时随地供给,让我们这些医生可以有的放矢。除了拿手的汤药之外,平时攒的一些压箱底招数,但凡对治疗有用的,都倾尽全部给病人用。咳嗽厉害的,针刺半小时缓解;阳虚畏寒的,做艾灸、做敷贴都能好很多;还有不少病人隔离病房住太久,焦虑、紧张、心悸心慌得厉害。恰巧,去年新研究了宁心帖,临出发前我特地往行李箱里塞了一大盒,给患者一用也是疗效明显。

在心里埋下缘分的种子

眼看病人们一天比一天好,CT片子上肺里的阴影也一次比一次少,隔离舱里的气氛日渐轻松起来。每次进去查房,与患者们讲完病情后,都喜欢家长里短的再聊上一阵,医患关系非常融洽。这些天来,不仅认识了新冠肺炎这个病,也窥见了瘟疫肆虐下武汉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位阿姨,她的先生在她入院前的三天刚刚因为疫情去世,而其女儿依然奋斗在武汉一家三甲定点医院的第一线治病救人,每次遇到都很体贴的为我们考虑很多。一对母子,母亲在上海工作的单位恰巧在我们龙华医院对面,母子俩同时入住我们病区相邻房间,又与在方舱医院的父亲同时出院,在隔离点团聚。另一位大姐,一直在给武汉的一线定点医院做广告牌和装修,每次除了不停地谢谢还总会叨叨着哪边医院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每天查房都能听闻很多小事,在每天的鸡毛蒜皮里,看到了武汉人的坚强、刚毅、执着、乐观、热情,还有彼此之间可能终身无法切断的缘分。

来到武汉,被很多人称了一声英雄,最起初胸中一腔热血挟着些少年心性,我觉得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全然不以为意。待久了觉得武汉的百姓,那些在这里做着日常普普通通工作的班车司机、执勤民警、志愿者保洁小哥、维修师傅、送饭大叔等,他们也都是英雄。临走之际,举目望去,心中却有另一番感悟。没有谁是英雄,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只不过祖先在我们的血脉里留下了一些文化特质,让我们能在大难之时,克服恐惧和慌乱去共同面对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