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3人入选上海市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日期:2025-02-27 浏览次数:

近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示了关于上海市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团体试点)的通知我院莫文、王拥军、裴建三位教授分别被认定为石氏伤科、陆氏针灸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莫文

石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施杞教授、石氏伤科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务委员,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执行主席等。系统整理和学习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学术思想,主参编《中医骨伤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中医骨内科学》、《石氏伤科施杞临证经验集萃》、《石筱山伤科学》等学术专著;形成“气血为本,六经为纲,法宗调衡,中西各宜”诊治慢性筋骨病的学术理念,擅长以中医内外治法联合,包括手法、针灸、微创、手术等,治疗退行性脊柱和骨关节疾病。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市局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65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名。


王拥军

石氏伤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二级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第7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岐黄学者、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以及老年多脏器慢性病临床、基础与传承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等70余项。主编了我国第一本肾精理论、第一本肾骨理论研究专著、主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临床研究》、《石氏伤科施杞临证经验集萃》等。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共计发表论文618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部市级一等奖6项。


裴建

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中管局海派中医陆氏针灸传承研究基地负责人。上海市政协委员。师从上海市名中医陈汉平教授和陆氏针灸多位名师,秉承陆氏针灸整体辨证和手法治疗的特色,重视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作用,着重中医优势病种临床方案的优化和转化,注重经典针灸的补泻手法和陆氏针灸的细针慢捻、“气至病所”治疗疾病。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卫健委重点科研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先后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等。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分会理事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脑病分会主任委员等。

龙华医院作为国家级、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保护单位,目前拥有1项国家级、6项上海市级与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医院及学科积极参与非遗等专业领域的宣传,努力为沪上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名中医传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