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研究团队相继收到了202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其中中医脾胃病研究所张莉研究员领衔项目“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诊疗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呼吸疾病研究所鹿振辉主任医师领衔项目“中医药辨治慢性复杂肺部感染的临床实践与创新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医脾胃病研究所徐汉辰研究员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创新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项目名称: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诊疗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张莉、郑培永、刘保成、吴娜、隋华芹、王睿瑞、周文君、张磊、党延启、戴亮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获得奖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组从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治入手,开展证候分布规律、疾病风险预测以及病证结合疗效评价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1、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揭示瘦型NAFLD代谢特征以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利用NHANES数据库中5162名受试者8年的随访数据,发现瘦型NAFLD较非瘦型NAFLD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增加约90%;代谢组学的分析提示瘦型NAFLD代谢特征区别于非瘦型NAFLD;社区大样本NAFLD队列发现瘦型NAFLD是在老年人群高发,脾虚、湿热和血瘀证是瘦型是主要流行证候。
2、建立首个万人级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研究队列,构建发病风险预警体系。基于传统预测肥胖型NAFLD的BMI的局限性,通过10万例NAFLD队列发现腰围是瘦型NAFLD的敏感指标;5387例瘦型NAFLD精准研究队列发现SOD2、TBC1D1、GCKR和GIT2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瘦型NAFLD代谢风险相关,瘦型NAFLD的形成和进展具有遗传易感性;基于循证证据发现脾虚型瘦型NAFLD与非瘦型NAFLD甲基化位点的差异,以及瘦型NAFLD氨基酸代谢途径中关键代谢物对药物效应应答的特异性;构建瘦型人群研究队列,采集多维数据,结合AI算法构建瘦型NAFLD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3、构建瘦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病证结合诊疗路径,阐释相关方剂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针对瘦型NAFLD最常见的脾虚、湿热和血瘀证证型,围绕经典方药甘姜苓术汤,中成药强肝胶囊和化滞柔肝颗粒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了瘦型NAFLD证治的初步证据,并阐释了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本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89篇,其中SCI收录74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制定规范/指南5项。项目成果在5所大学附属医院和2家制药企业推广应用。对瘦型NAFLD病证结合方案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我国慢病防治模式,丰富精准医学体系,最终形成慢病防治中西医并存共进的良好局面。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项目名称:中医药辨治慢性复杂肺部感染的临床实践与创新研究
主要完成人:鹿振辉、张惠勇、沙巍、张少言、邱磊、张顺先、姜昕、陈莉莉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获得奖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中医内科学领域,在2项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4项国基金、十余项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取得5项创新:
1、传承创新研发慢性复杂肺部感染优效中医药救治方案并全国推广应用:创新提出中医培元解毒法辨治MDR-PTB,研发补肺解毒方,牵头全国27家三级医院完成加载WHO短化方案临床研究提示其能够提高患者痰菌阴转率18.5%(N=630),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制无适宜西药可用MDR-PTB患者单纯中药方案,痰菌阴转率可达58%;异病同治临床实践发现,其对支扩继发PA/MRSA/NTM等MDRO感染亦有良效;病证结合研发病毒性肺炎防治的效验复方-羌竹清感方。
2、多维阐释慢性复杂肺部感染中医药病证生物学规律:多维阐释MDR-PTB病证生物学规律,指导中医辨治;完成563例支扩临床证候调查,明确证候分布特征;提出新冠重症中医治当"以火治水,三焦同治"。
3、构建基于CT影像组学的肺部感染病证结合预后判定模型:建立MDR-PTB/支扩/机化性肺炎全程多维度胸部CT与病证信息数据库,开发疾病预后判定模型及工具。
4、创新构建中药介导宿主免疫调控的抗感染创新机制研究:创建P2/P3平台,阐明团队效验核心复方补肺解毒方/羌竹清感方介导Th1/CTL/MФ的分化/活化调控,介导宿主与微生物互作,促进病原微生物清除;发现关键靶点调控的活性成分15个。
5、推进难治性肺部感染中药新药创新研发与转化:核心中药复方已获新药发明专利2项、新药临床前立项2项,已完成工艺优化/药效学,院内制剂申报中,推进该领域中药新药研发。
研发中医方案在全国20多个省市30余家三级医院推广应用,累计超过3000例;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26篇,总被引395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标准规范3项,专著4部;举办全国继教班5次及全国学术会议20次;有力推动我国中医药在呼吸/感染学科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青年科技创新奖
徐汉辰主要简介
医学博士,研究员,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研究员。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入选2022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委会委员。
师从全国首届岐黄学者季光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近年来聚焦病证结合防治结直肠炎癌转化策略及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3篇纳入“高被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4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一等奖,并作为团队成员于2019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上海市科研项目8项,授权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