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华夏医学科技奖表彰大会举行,我院方邦江教授团队荣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4年华夏医学科技奖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基于“截断逆转”传承创新理论治疗脓毒症的系列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主要完成人:方邦江、张静喆、周爽、姚小青、宋景春、吴建浓、雷鸣、张文、彭伟、梁晓强
项目简介:脓毒症对人类生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直是临床救治的难点和疑点。本病属于中医学“温热病”范畴,“毒”、“瘀”是其关键致病因素,及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法截断逆转可有效防治脓毒症所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死亡。本项目团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临床与效应机制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等项目资助下,通过系统总结国内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知名专家顾伯华、王今达教授治疗脓毒症的学术经验,创新性提出“截断逆转”法防治脓毒症新策略,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重症新冠肺炎等系列临床与效应机制研究。
主要创新点:
①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型全国性脓毒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在44家医院 ICU 纳入2322例脓毒症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数据,并随访 90天临床结局,探讨脓毒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研究结果为我国脓毒症防治和卫生经济学提供了实践依据;
②在全国率先开展脓毒症死亡风险临床综合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训练和验证队列的列线图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年龄越大,INR、乳酸水平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较高,90天死亡风险则越高,为脓毒症死亡预警和临床资源分配提供了实用工具;
③基于“截断逆转”法开展了锦红汤治疗脓毒症、参黄颗粒治疗重症新冠肺炎等系列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④分别从血小板聚集、分泌功能,JNK、P38 及 ERK 信号分子以及 Pam3CSK4 信号通路等途径,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和基因、蛋白的系统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锦红汤(片)、血必净、针刺治疗脓毒症的效应机制,揭示了“截断逆转”法治疗脓毒症的内在物质基础;
⑤对锦红汤中大血藤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鉴定分离省沽油香堇苷 D、4-羟基-1-(2-硝乙基)苯 4-O-(6’-O-β-D-木糖基)-β-D-葡萄糖苷、香草醇 4-O-β-D-葡萄糖苷、3,4,5-三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异它乔糖苷、4-羟基-3,5-二甲氧基-苯酚、2-(2’-烯丙基)2,3-苯并二氢呋喃-5-甲酸、尿苷、丁香醛和 5-羟基-3-甲氧基-2-(3’-甲氧基-2-甲酸酯基)-5-甲基苯基-苯甲酸甲酯等 10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血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为大血藤药用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⑥构建了“截断逆转”法治疗脓毒症的学术理论,丰富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理论体系。
主编学术专著 12 部,国家规划(行业)教材 6 部,发表代表性论文 200余篇,其中10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次数93次,制定专家共识 13 部,制定国家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2 部,获得专利 15 项(国家级优秀专利 1 项、省部级优秀专利 2 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4 项,其他科技奖励 10 余项。研究水平在该领域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同步协调发展的中医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