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们来了,我们心就定了”、“谢谢谢谢,真的太感谢了”,这是这段时间,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听到的最多的话了。作为支援120的“战士”,我院主治医师赵外荣和李宏伟有幸成为一名“急救人”,换一种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让120的生命之灯24小时不熄的闪烁在这座城市上空,虽然辛苦,但无比心暖、心安。
文末两位医师整理了一些在120接单中常见的问题,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些助力争取急救时间的一些小建议。
紧张有序的岗前培训
2022年12月下旬以来,院前急救工作压力空前增大,龙医人积极响应,开启了支援120的工作。只要有需要,便是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赵外荣和李宏伟于第一时间前往急救中心,接受了紧张而专业的岗前培训,作为“急救人”正式上岗。

第一个夜班

李宏伟的第一个夜班在转运患者中度过。其中有一位独居的24岁姑娘,出现了呼吸困难呼叫了救护车,接到这位患者时,她无力自主活动,一直气喘不停,口唇甚至出现了少许紫绀。经过简单的了解后发现患者有哮喘病史,氧饱和度只有83%左右,赶紧帮她找出家中备用的平喘药物,同时予以吸氧,联系家属,迅速用担架抬她下楼,急速奔赴就近医院,下车前,氧饱和已经上升到89%。李宏伟表示,每次完成出车,我们的内心都有种临危受命的成就感,也许就是这点滴的满足,支持着我们的夜以继日。
日夜兼程的救护之路
“您好,我们是120,请问病人情况怎么样?意识清醒吗?血压、指脉氧有测过吗?”凌晨接到一张单子,我们第一时间赶到患者家中,“医生,凌晨还麻烦你们赶来,谢谢谢谢!”响起家属焦急的语气,我们迅速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病情后,患者乏力嗜睡、氧饱和度偏低,只有89%,为患者接上氧气袋,小心翼翼的将患者转运到救护车上,同时提醒家属带好医保卡、身份证等有关证件,以及患者必须的一些用品,尽快安全将患者送达就近医院急诊;也有遇到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开展胸外按压抢救,同时向总机预报给就诊医院,医院急救医护迅速做好准备,无缝衔接展开院前与院内抢救措施……赵外荣说,这样的流程,在最近这段时间里,已经被我们熟练的重复了无数次,从凌晨到深夜,每时每刻,都有等待着救援的人,而我们的每一次争分夺秒,也都在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每每想到这,竟然觉得漫长的夜班,也充满了干劲。

这段时间,接到一些的患者情况为呼吸急促、胸闷、指脉氧低、高热、乏力、嗜睡等症状,也有不少外伤等急救单,遇到情况紧急,生命体征不稳定,胸痛等这类患者,第一时间向总机预报给医院急诊做好相关抢救准备,以便患者能获得最快最有效的抢救措施,患者家属、120急救人员、医院急诊医护配合默契,奔跑在与死神赛跑的路上,每一次家属的真心感谢,都仿佛在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任务,赵医生表示是从五楼搬运一个约180斤的结肠癌伴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楼梯特别窄,基本全程弓着腰完成,虽然寒风凛凛,下完楼梯时我们都已汗流浃背,但是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我们就很开心了。
给家属的一点小建议
以下是我们根据120接单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能够助力大家争取急救时间的一些小建议:
1.尽量将急救地址填写清楚、准确,包括从哪条路进去,能写的话尽量写详细,以便120车子能够尽快到达;
2.做好就医前准备,医保卡、身份证、以及适当的现金(可能需要租担架床)备用;老年人冬天怕冷,尤其是夜间,可以准备一个小被子保暖;
3.根据情况理性选择就诊医院,可以选择就近或者既往常去的医院,对于基础疾病少、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可以酌情选择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就诊;
4.非必要请谨慎拨打120,为真正需要抢救的患者让路。对于症状较轻、氧饱和度轻度下降的患者,可以先与家庭医生联系或社区医生评估;中医药在改善新冠后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及优势,对于生命体征平稳但存在新冠后乏力、胃口不好、胸闷气促等症状患者,建议积极中医药干预,同时增加食疗药膳,加强营养支持。
初学医时,接受到的第一节课便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也是指导我临床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而现在,在支援120的这些日子里,更加让我体会深刻,生命的神圣与“急救人”的伟大。我们坚信,寒冬终会过去,而那盏点亮生命的救护之灯,将生生不息,照亮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带给大家无尽的温暖与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