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呼吸疾病研究所鹿振辉所长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治疗及踪随访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预后,对从我国16个省级行政部门中选取的23家合作医院治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进的预后行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成果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China CDC weekly)上进行发表题为“Predictors for Treatment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 - China, 2018-2020”。


耐多药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一种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其治愈率低,治疗周期长,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耐多药/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总体治愈率仅有57%,病死率接近15%,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中国是一个结核负担较高的国家,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大流行对中国耐多药肺结核的防控提出了重大挑战。
本研究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基于多维度数据的模型分析预测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早期阶段的预后转归结果,对提高MDR-TB患者治愈率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研究分析得出影响耐多药肺结核转归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OR=0.555, 95% CI: 0.321, 0.958), 不规则治疗(OR=0.395, 95%CI: 0.232, 0.673),从MDR-TB诊断到治疗的时间(OR=0.311, 95%CI: 0.159, 0.607), 红细胞沉降率 (OR=0.297, 95%CI: 0.183, 0.481), 氧氟沙星耐药性(OR=0.327, 95%CI: 0.184, 0.584),第3个月痰培养结果(OR=0.151, 95%CI: 0.089, 0.254), 治疗前肺叶病变(OR=0.556, 95%CI: 0.312, 0.991), 治疗前肺叶空洞数(OR=0.183, 95%CI: 0.097, 0.346), 第6个月空洞闭合 (OR=5.202, 95%CI: 2.804, 9.652)。通过对MDR-TB患者进行早期监测,特别是影像学和痰细菌监测,有助于医生改变治疗方案,提高MDR-TB患者的治疗效果。


呼吸团队结核病研究工作,始于1950年代,由学科创始人邵长荣先生发起,历经三代人传承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防痨工作实践与发展。2008年至今,团队牵头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重大攻关任务,围绕耐药肺结核中医药有效方案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得到了全国20余省市结核病医院500多位同道们的支持。2019年我院成立呼吸疾病研究所,鹿振辉任首任所长,系统梳理明确团队重点研究方向——肺部复杂感染、难治性咳喘、肺损伤修复等疑难/危重呼吸疾病中医药有效方案研究,已完成临床研究室、基础实验室及耐药肺结核研究型门诊等专业平台的建设工作。
张顺先,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博士,副研究员,龙华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从事数据管理工作。重点围绕传染病防控流行病学、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及数据管理/挖掘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