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连续发表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2-10-05 浏览次数:

我院始终重视中医药科研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依托科研大平台、大项目提升中医药科学研究能力,逐步涌现出一系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研究生人才。我院肿瘤研究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陈宇坤,自入校学习以来,潜心研习科研技能,积极查阅相关文献,在SCI期刊接连发表两篇文章,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3,相关研究成果为发现和开发新型抗癌药物的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6380099556021954692418151.jpg?id=4584

天然化合物生物碱是发现和开发新型抗癌药物的宝贵资源。中药单体10-羟基喜树碱是一种来源于喜树的天然生物碱,具有高效、低毒和抗癌谱广的优点,然而,其临床应用受到水溶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限制。克服这些挑战的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将10-羟基喜树碱纳入不同的纳米大小的给药载体中。使用纳米给药系统进行肿瘤靶向治疗,可为克服传统化疗药物缺乏特异性的问题提供潜在解决方案。

6380099557001678659610923.png?id=4585

针对该科学问题,陈宇坤同学在导师贾立军教授与联合带教导师张占霞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并于2022年9月12日在《Nanomedicine (Lond)》(IF= 6.1)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ynergistic chemo-photothermal and ferroptosis therapy of 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 for esophageal cancer”(DOI: 10.2217/nnm-2022-0064)的研究文章,开发了一种协同化疗、光热疗法和铁死亡的纳米药物,用于食管癌的治疗。

团队设计了由Fe3O4、聚多巴胺和中药单体10-羟基喜树碱组成的Fe3O4@PDA-HCPT纳米药物。在T2加权核磁共振的引导下,通过化疗-光热和铁死亡疗法实现了协同抗肿瘤治疗。体内外实验表明,Fe3O4@PDA-HCPT纳米药物表现出了显著的肿瘤抑制作用和良好的诊断性能。

尽管目前10-羟基喜树碱纳米给药系统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在临床应用方面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表明,在人类肿瘤中的低效积累和渗透是大多数纳米药物临床转化不佳的主要原因。出于这个原因,已经研究了许多策略,包括增强血管通透性和优化的纳米颗粒。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全面概述10-羟基喜树碱纳米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打破这一困境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6380099558078126959365431.png?id=4586

针对这一困境,紧接着陈宇坤同学在导师和合作导师的指导下于2022年9月14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IF=7.0)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Antitumor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 of 10-Hydroxycamptothecin”(DOI: 10.2147/IJN.S377149)的综述文章,文章根据10-羟基喜树碱纳米载体的材料组成,将10-羟基喜树碱纳米给药系统分为有机纳米颗粒、无机纳米颗粒和无载体纳米颗粒。对近十年10-羟基喜树碱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讨论,同时探讨了纳米药物增强渗透性和滞留(EPR)效应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希望为10-羟基喜树碱纳米药物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陈宇坤同学正忙于开展硕士期间第二个研究课题,他表示龙华医院肿瘤研究所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科研平台和充沛的学习资源。感谢各个领域杰出老师对实验的的细致指导。当问起他感悟时,他说在阅读文献和讲座上知道的大牛越多,心态越发谦卑,实验室师兄师姐和同门在各自领域都有独到见解,在科研领域自己是一个刚刚入门的新手,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陈宇坤同学的硕士生导师为贾立军教授,联合带教老师是张占霞研究员,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的资助支持。

相关附件下载:

文件名:研究成果1.png 下载

文件名:研究成果2.png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