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处、脊柱所讯)7月9日,由我院副院长、脊柱病研究所所长王拥军教授任首席科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项目的中期总结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
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彭以祺司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本次中期总结会专家组组长张伯礼院士,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院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会长、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组长李振吉教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施强华副局长,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副组长、辽宁中医药大学李德新教授,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专家、江西中医学院院长刘红宁教授,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翁维良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范明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雁云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高秀梅副校长等专家,以及国家973计划各课题组组长吴志奎教授、郑洪新教授、陆华教授、张玉莲教授以及各个课题组成员6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该项目由全国8家单位共同承担6个课题。会上,国家“973”计划各课题组课题组长就过去两年课题进展情况,课题获得的成果、创新点及课题需要调整的方案向各位专家进行了汇报。首席科学家王拥军教授总结了本项目的研究背景、总体思想、科学假说、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
项目目前已经形成如下成果:一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进一步阐明了“生长壮老取于肾”的生物学基础;并初步分析了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证型的频率分布。二是提出“肾藏精”对应于激活内源性干细胞的概念及国内外首次发现系列能有效干预的成分,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干细胞克隆和移植,证明淫羊藿苷、齐墩果酸、补骨脂素调动神经干细胞,齐墩果酸调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是初步获得补肾法在治疗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和地中海贫血中的有效性临床证据,为补肾法在干细胞的机制研究中提供临床依据。四是采用多种动物模型(包括自然衰老动物、去卵巢骨质疏松动物、皮质酮诱导骨质疏松动物、辐射损伤动物等)和以药测证的方法,系统揭示肾精的干细胞内涵,为补肾精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五是建立了系列方法学评价体系,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动态生殖综合评价体系,近红外监测淋巴功能体系,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宫寒不孕评价体系等,为临床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六是建立了系列技术方法学平台,包括早期流产脐带组织分离纯化的全能干细胞向精原细胞和卵母细胞诱导分化技术;成功构建转人β-珠蛋白基因簇小鼠红白血病(MEL)稳定细胞系:获得重组cosmid构建子m’LCRAgybdb。此构建子包含3.1kbLCR和与之连锁的具有天然染色体排列的从Ag到b珠蛋白基因共29kb DNA,收集了5个稳定转化子库。并获得补肾中药干预的初步结果,开拓了中医药在干细胞方面的研究领域。七是建立了“肾藏精”脏象理论知识管理平台,设计了符合科学假说的“肾藏精”相关证候信息采集表,在该量表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病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量表和病证结合临床试验量表,为项目组数据最终的统一分析,统一管理,打下基础。王拥军教授还在会上再次感谢6个课题相互配合,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肾藏精”的研究,整个项目围绕统一的目标和假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位专家在高度肯定两年内课题工作的基础上,又对各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评述,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专家们指出,在“肾藏精”和“干细胞”的相关性研究方面,课题与项目组已经予以非常明确的回答,建议进一步回答其特异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创新和发展肾藏精理论,并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工作,进一步指导提高疗效;目前项目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把已有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凝练目标,突出重点,争取最后实现有针对性地解决国民遇到的重大科学问题。
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彭以祺司长高度评价该项目的重要意义,认为该项目集中了国内相关领域优势单位,医教研强强联合,组成了国内最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同时他也对项目组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大家突出重点,保证总体目标的落实;大胆创新,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前瞻思考,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期考核任务,并争取未来3年内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的中医理论和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