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传部讯 12月18日下午,第十一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奖励大会暨上海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召开,会上对第十一届(2020年度)上海中医药科技奖获奖者进行表彰,我院5个项目获奖。我院刘胜教授领衔项目“顾氏外科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及诊疗规范形成”荣获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吴银根教授领衔项目“祛邪扶正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陈伟教授领衔项目“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探究”、寿伟臻主任医师领衔项目“胸部术后针刺结合穴位敷贴镇痛临床效应观察及治疗方案建立”分获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王立芳主任医师领衔项目“补肾生髓法防治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应用与推广”荣获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技成果推广奖)。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顾氏外科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及诊疗规范形成
主要完成人:刘胜、陆德铭、唐汉钧、孙霃平、周细秋、张晓云、陈莉颖、程旭锋、王玉、胡啸明、王瑞、张帅、郑金洲、阮祎莹、袁帅、杨瑞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顾氏外科”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为研究对象,对清消法的临床疗效及诊疗规范进行了研究。清消法是在“顾氏外科”应用切开、拖线等外治法配合中药内治法治疗粉刺性乳痈的经验基础上,根据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乳房外形影响的需求以及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范围广、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而提出的新的治疗理念。
清消法主张以疏肝泻火、健脾化浊功效的“浆乳方”内治为主,配合外敷金黄膏,脓熟时辅以小切口引流的治疗方案,不主张做大范围的手术切除或手术切开扩创,具有治愈率高,创伤小,复发率低,患者痛苦小等优点。项目组对508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进行了4项临床研究,发现与顾氏外科传统疗法相比,两者的痊愈率无明显差别,但痊愈1年后清消法的复发率与疤痕面积明显降低。项目组还将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案规范化,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项目组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阴阳辩证规范化,并在世中联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进行了汇报并形成专家共识意见。“清消法”减轻了患者的住院痛苦及经济负担,保护了乳房外形,符合现代社会“微创”的治疗理念,患者的接受度较高,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14家医院运用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发表相关论文25篇,共被引257次,出版专著25部,并首次将肉芽肿性乳腺炎收录在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中医外科学》中。
清消法是对顾氏外科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病理诊断的融合创新,补充和丰富了“顾氏外科”的乳腺病治疗体系,带动了全国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医治疗“以消为贵”的治疗新趋势,符合“以人为本”的微创治疗的理念和治疗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效益。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祛邪扶正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
主要完成人:吴银根、方泓、唐斌擎、喻晓、邹璐、倪伟、唐凌、张英兰、王丽新、李少滨、孙鼎、成颜琦、徐诚、吴雨沁
项目简介:
吴银根教授通过60年临床诊治哮喘经验,认为哮病之实质为寒邪与寒体两端。通过有效医案的数据挖掘明确哮喘的主要病机与邪实正虚有关,邪实以寒、痰、瘀为主;正虚以肺、脾、肾阳虚为主。针对此病因病机,吴银根教授在国内首创祛邪扶正法诊治支气管哮喘。近二十年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论证了邪实正虚阳虚寒盛的现代发病机制,以及祛邪扶正法治疗哮喘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前后完成了2054例哮喘患者的临床观察,祛邪扶正法的有效率约达86.11%。观察哮喘发作期病例总数1119例,结果示咳喘六味合剂治疗哮喘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51%-94.1%;观察536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发现86%为寒型哮喘,多属阳虚寒盛之体,止喘胶囊组方治疗哮喘缓解期90例,可明显减轻症状,控制发作;运用“祛邪扶正法”膏方治疗哮喘309例,可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发作频率、控制临床症状,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平均有效率为82.41%。在临床评价中首次运用生活质量表积分等证实了此法积极的治疗作用。证实了祛邪扶正法治疗哮喘的确切疗效及临床优势。
祛邪扶正法治疗哮喘的实验研究表明:①咳喘六味合剂可有效调节RSV感染哮喘大鼠Th1/Th2、Th17/Treg比例失衡状态,抑制病毒的增殖,并通过ITG β3/FAK信号通路促进气道上皮细胞损伤修复,是咳喘六味合剂“祛邪”的作用机制。②止喘胶囊组方抑制气道炎症,改善气道重建;调节Th1/Th2平衡;改善HPA轴功能,是止喘胶囊组方“扶正”作用的机制。③膏方上调哮喘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善HPA轴功能,抑制胶原过度沉积,补充了吴银根教授膏方“扶正”作用机制。
发表相关论文40篇,共被引用656次;出版著作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名。已在多家医院获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探究
主要完成人:陈伟、孙鑫、石怡、胡丹丹、章怡祎、木其尔、孔庆寅、王宜艳、王志军、林琳、孟令鹏、陈冰清
项目简介:
2020年1月《柳叶刀》发表全球脓毒症研究结果:脓毒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9.7%。本项目聚焦于目前世界医学界危重疑难疾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脓毒症研究。
本项目历时10余年,由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3个主要模块,20个研究方向所构成,着力探讨中医药在脓毒症防治中的作用、规律、机制和优势。
理论研究方面:参考了自周朝以来大量的古籍文献、近20年公开发表的中医药与脓毒症相关的所有文献,对脓毒症相关病因病机,治疗规律做了汇总,在溯源、类比、提炼、分析的基础上,将其病机归纳为“毒、瘀、虚”三要素。提出热毒蕴结于体内,毒瘀互结于脉络,机体正气亏虚而致病的论点。
基础研究方面:围绕中医药①调控信号通路干预脓毒症的机制,②调节机体免疫干预脓毒症的机制,③脓毒症模型与多脏器超微结构动态变化研究,④脓毒症脏器保护等四大模块展开系列研究。通过超微结构的检测,证实中医药可改善脓毒症肺部炎症细胞浸润、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血液和组织炎症因子与凝血因子检测,证实中医药可抑制相关炎症介质表达,减轻过度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通过血流动力学研究,证实中药可减轻心室重构,改善舒缩功能。通过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检测,揭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和重要靶器官保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临床应用方面:围绕中医药改善脓毒症患者免疫调节与功能状态,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与炎症风暴引起的组织脏器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有效保护心肺等重要靶器官展开研究,达到提高脓毒症的临床治愈率,改善生存质量,减少住院天数、节省治疗费用的目的。
本项目为国内外较为完整深入的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的系列化研究,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8名。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浙江、江苏等多家医院,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和重要靶器官保护方面,居于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领先水平。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胸部术后针刺结合穴位敷贴镇痛临床效应观察及治疗方案建立
主要完成人:寿伟臻、张琨、张泽良、郭文韬、俞杞泉、包祺、吴春晓
项目简介:
胸部手术后所产生的创口疼痛是一种剧烈的急性疼痛,是手术创伤及疾病本身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生理反应,属中医“痹病”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伤口的持续性或间断性疼痛,或伴有胸闷气急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身体恢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传统治疗胸部术后疼痛的方法是通过PCA自控镇痛泵来镇痛,虽然有着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以及便秘等诸多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低血压,使患者术后临床风险系数显著上升。针对于此,本项目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敷贴方案治疗胸部手术后创口疼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通过对疼痛局部穴位和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起到疏通经络、缓急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并减少PCA自控镇痛泵的副作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对于患者VAS、SF-MPQ评分改善显著,总有效率分别为93.5%、78.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3%和64.5%。
本项目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将胸腔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常规西药镇痛基础上,试验组患者分别于术后4h、24h、48h、72h加用针刺(泻法)合谷、内关、足三里以及创口所在肋间对应夹脊穴,留针30min,并在针刺间隔期敷贴相应穴位。研究发现,治疗结束后两组VAS、SF-MPQ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经临床安全性评价,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胸部术后创口急性疼痛未见任何不良反应,说明该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本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针灸学,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胸部术后创口急性疼痛方案,目前已有6家医院开展应用,获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减少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副作用产生。现阶段本研究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部分应用单位亦已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后续相关机制研究也在逐步开展。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技成果推广奖
项目名称:补肾生髓法防治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应用与推广
主要完成人:王立芳、徐振晔、王中奇、金长娟、张铭、邓海滨、鞠艳芳、龚亚斌、王爽、吴继、苏婉、鲁叶云、丁燕、钱玉萍、高红芳
项目简介: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的常见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降低,临床常用中成药升高白细胞速度慢,常用西药则有促进肿瘤生长风险。上海市名中医徐振晔教授1987年提出了补肾生髓法防治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学术观点,并研制出以补肾生髓为组方原则、专用于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双黄升白方(1995年制成院内颗粒),从临床疗效、作用机制、有效成分方面开展了30余年研究,结果表明:该方药与常用中药相比,具有升高白细胞速度快、症状改善明显的优势;与常用西药相比,具有双重调控细胞生长、无刺激肿瘤生长风险的优势。本项目获得第六届上海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组通过多种方式对本理论及临床经验进行了推广。
经验传授方面:建立了徐振晔名中医工作室,并建立二级工作室2个,定期组织学习本方法方药。通过师承方式,带教各级人才17人,带教进修生11人,传授推广本理论及方药。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推广本方法方药。新药研发方面:对制剂进行了改良,完成了临床前研究,获得了临床研究批件,并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资金支持,临床研究开展中,扩展了本理论及方药的临床推广与应用。学术交流方面:举办国际性会议1次、学习班14次,组织专题培训3次,本项目均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交流探讨。参加学术会议25人次。发表期刊论文31篇(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3部,获得专利3项。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上海市中医领军人才1名,浦东新区中医药领军人才1名,浦东新区中医药骨干人才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生导师8名。培养博士19名,硕士35名,其中以补肾生髓为毕业论文者11名。
本项目立足中医理论,结合中西医临床发展现状,与当前常用中西药比较均有明显的优势,具有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好、用法易于掌握的特点,适合各级医院推广应用,目前已在全国16家医院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与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