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拥军教授、周端教授领衔项目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

发布日期:2018-03-23 浏览次数:

C:\Users\dell\Desktop\合影_副本.jpg

宣传处讯 3月23日上午,201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我院王拥军教授领衔完成的“‘肾精亏虚型慢性病’共性防治规律和推广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院在不同学科领域第五年蝉联(2013—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时,我院周端教授领衔完成的“三七花有效组分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近年来,我院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临床研究成功模式的复制推广,激发基于传承的创新活力,不断彰显学科内涵建设的成果。

C:\Users\dell\Desktop\王拥军教授领奖_副本.jpg

我国及世界人口不断老龄化,退变性、衰老性及遗传性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医疗卫生资源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我院王拥军教授领衔完成的“‘肾精亏虚型慢性病’共性防治规律和推广应用”项目证明“肾精亏虚”加速慢性病的发展,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系统、微环境及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呈线性相关;创新性提出“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概念,并证明该类疾病共性规律是“慢性炎症持续刺激,不断加速退变与衰老,导致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下降,组织修复与代偿能力降低”;进一步证明补肾填精方治疗3544例“肾精亏虚型慢性病”,总有效率为85.6%,且明显改善患者“肾精亏虚”临床表现,提高了该类疾病的防治水平;证明补肾填精中药可以纠正NEIC网络紊乱,改善干细胞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内Jak/Stat、BMP、Notch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干细胞沉默与唤醒状态和增殖与分化功能,揭示了补肾填精法治疗“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共性生物学机制。

该项目先后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资助。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9篇,被他引2925次;SCI论文201篇,总影响因子589,被他引2684次。主编专著及教材16部。主办东方科技论坛等学术会议29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89次,ISTP收录58篇。培养博士后22名、博士生75名、硕士生190名、进修人员1200多人次。获得授权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4项、医院自制制剂批文4项。制定诊疗指南9项,撰写科普文章230篇,义诊及媒体宣传130多场次。在2600余家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治疗70多万人次。

我院周端教授领衔完成的“三七花有效组分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领域。三七广泛用于临床心脑血管等多种缺血性疾病防治,但三七花的药用价值未被充分开发利用。该项目临床研究发现三七花泡茶饮、水煎液能有效降低压、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其血栓前状态;通过组分提取、分离和药效学筛选,确定三七花总皂苷(PNFS)为有效部位,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方法确定了提取工艺,发现其独特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建立谱效关系研究技术方法,为三七花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方法确定了PNFS 的提取工艺、完善了质控;通过指纹图谱发现了一些活性物质、确定了主要成分,并建立了三七(花)的全球化转录组学资料库。

该项目发表31篇论文,其中25篇被引198次, 9篇SCI论文被引45次;相关论文先后发表《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国际期刊上。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培养硕博士20名,构建了高血压研究技术平台、血管内皮功能研究技术平台、斑马鱼中医药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平台、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质控研究技术平台,为临床有效中药药效作用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在多家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