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道德讲堂》第十期开讲

发布日期:2014-10-09 浏览次数:

宣传处讯 2014年9月18日下午,我院《道德讲堂》第十期在远志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北京协和医学电子出版社社长/总编袁钟教授做关于“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讲座。院党政领导、职能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护士长、支部书记、临床医护人员、实习生等参加。

袁钟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提出现代医生所面临着若干困惑,可能这些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但他启发大家可以通过适当扩大知识面,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尽量多的了解疾病及患者的文化背景,学会智慧交流,提高诊疗效果,即“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离开了人文主义的医学就不能成为人的医学。人与人交往中都有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患者就医时此种心理需求尤为突出。作为一名医生,接待患者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病人表现出真诚的同情心和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患者的信任,才可能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为医治患者疾病创造良好的基础,也是避免或化解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前提条件。

袁钟教授以实际例子结合中外文化的不同讲述了医学相关的人生观、生命观、死亡观、家庭观等,以此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医患关系,重视文化修养,以德服人,重视细节,做到医人者情先到。他也强调“医乃仁术、仁者为福”。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范畴中,“仁”始终居于首要地位。“仁者,人也”体现了儒家仁学对人的价值、尊严、人格等的尊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历代医学大家无不是“尊人”、“敬人”的典型代表。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人格的尊重也是中国医学的优良传统。最后袁钟教授号召“从我做起,制造快乐”,分享了如何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学会快乐的种种方法,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享受医疗的职业幸福。

本次讲座是对我院职工一次职业素养提升的良好教育,从文化角度解读了如何在目前医疗背景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感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