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处讯 2014年4月29日下午,我院2014年第二期道德讲堂在远志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期道德讲堂邀请到了来自国内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王教授主讲了“医学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相关讲座。该讲座由党办主任杜兰屏主持,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护士长等前来聆听了该讲座。
王教授列举了几位中西方近百年来画布上的医生及护士,如白求恩、史怀哲、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等,介绍了他们的主要事迹,以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系列职业素养、职业气质,如对患者博爱、充满虔敬、注重人文关怀、专注于医学事业等,他们可谓是当今医务人员的职业楷模,值得大家学习。

王教授谈到医院是一个圣洁之地,是一个眷顾人类痛苦的地方。医务人员作为生命与健康忠诚的守护神,人类疾苦的拯救者,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职业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面临着强大的职业恐慌,主要包括本领、道德、生存的恐慌,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有医疗体制的变革、医患关系矛盾突出等。但此刻医务人员不应当把责任归咎于这些方面,而应该寻找“镜”与“灯”:通过照镜子,来寻求道德自省与自律,点亮“职业精神”之灯,重塑职业信仰和职业素养。因为我们坚信:没有理想的医学职业生活注定是平庸的;没有道德前景的医学职业无疑是暗淡的;没有灵魂安顿与升腾的职业人生是迷茫的;没有人文滋养的医学科学是难以高飞的单翅鸟;没有人性温度的医疗技术是医患冲突的温床。
职业素养是医学的立信之本,职业素养的凝练源自人类对于疾病痛苦的共同体验和记忆、医疗活动的庄严和神圣、最初派生出精神化的人道价值原则与行为准则。王教授对于医务人员所应有的职业素养做了概括,主要包括三个基石:伦理修养、沟通人格、临床能力(知识与技能);四个柱子:专业水准、人道主义、诚信、利他主义。这就意味着医生不仅要具备卓越的医学知识(包括伦理知识)和临床技能(包括沟通技能),还要具备与社会精英地位相适应的社会道义与责任感;修炼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怜悯、同理(同情)心,荣誉感与正直感等。
但职业素养的塑造不是那么简单的,医务人员都不可避免面临这些挑战:首先是人性本身,自私的基因、自我获益意识铸就了人类利己主义的本能反应。它是职业素养的永恒对立面,人类很难持续抵御这种本能的诱惑。另一个挑战来自同事的压力,但一位医生发现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无法恪守职业操守时,他也很难继续保持自己对职业素养的承诺。其三来自市场化、商业化的社会价值氛围。职业素养恰恰就是要学会在商业环境中克制利己主义,走出利益冲突,让患者保持对医生的高度信任。因此王教授呼吁大家道德净化,道德净化需要灵魂深处的洗涤,而不只是某一次职业宣誓。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中国医师宣言》中所提及的职业准则: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
此次讲座让大家心灵备受洗礼。让我们大家一起仰望星空,踮起脚尖,心中有一盏灯,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职业信仰,惟有远大的职业理想,神圣的职业信仰才会有丰富的职业生活,崇高的职业操守,永恒的职业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