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第八期“与名中医面对面”活动举行

发布日期:2014-05-16 浏览次数:

教学处讯 我院第8期“与名中医面对面”活动于2014年4月14日中午在行政楼8楼小会议室举行。此次活动特邀请朱培庭教授与我院10余名教职工、研究生、住院医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他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交流会后向各位参与者签赠《朱培庭学术经验撷英》一书。

朱培庭教授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堂叔朱锡祺教授精深医学造诣的影响,逐渐开始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于1958年顺利考取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开始系统学习中医。朱教授业医五十余载,潜心临床,精于科研,锐意创新,硕果累累,作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朱教授与已故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教授及徐长生教授为首的外科急腹症学组,运用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使诸多患者免于疾病痛苦,避免了手术风险。之后,课题组在复方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精简处方,命名为“锦红汤”,用于治疗该类疾病,取得了与大黄牡丹汤相同的疗效,并在此基础上勇于进行剂型改革,不断改进制药工艺,研制成功中药新剂型——锦红片,真正达到了中医治疗“简、便、廉、验”的临床用药宗旨。此外,朱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与胆道感染的研究,并与上世纪80年代,带领课题组成功研发出防治胆石病的系列中药新药——胆宁片,阐明了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理,建立了胆石病“碎、排、溶、切、取、防”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体系,形成了“胆病从肝论治”理论,并著书立说,积极传播、发展该中医药理论。

交流会上,朱教授始终带着和蔼的微笑,态度相当谦虚,将胆宁片的研发过程归功于团队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而自己则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和中医学子”,并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如何做科研、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服务临床等经验,给了在场学生很实用的建议。朱教授还就同学们热切关心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四诊合参”、“脉象与舌象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讲解,并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总结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关键。朱老还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谈到现今医疗环境的不利因素、医患矛盾、医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朱教授告诫参会青年医生及研究生同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勤于临床,精于医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为人尊敬的临床好医生。

朱教授希望充分利用我院名老中医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与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办公室,开展中医临床学术沙龙及与名中医面对面等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临床医师和学生们对中医学习的热爱,提高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勤奋好学和积极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