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所讯 由我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承办的主题为《从中医“肾本质”到“肾藏精本质”的研究》第225期东方科技论坛于6月28日-30日在上海市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
我院施杞教授、王拥军教授和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沈自尹院士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本期论坛围绕中医“肾本质”与“肾藏精本质”的相互关系研究、中医“肾藏精”本质的科学内涵研究、中医“肾藏精本质”对防治慢性病的意义与价值等中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些研究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2010CB530400)的深化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作了《博采众长、持之以恒、与时俱进——肾的研究》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主题报告《关于活血化瘀临床研究的心路历程》。施杞教授作了《“肾藏精”理论与“慢性筋骨病”的防治》主题报告。李德新教授介绍《基于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对肾脏象理论研究的思考》。王庆其教授从发生学角度阐释对“肾藏精”的见解;顾植山教授则从“三阴三阳”理论来诠释“肾藏精”的含义;施建蓉教授探讨了中医肾虚与老年性聋的相关性及其物质基础。时玉舫教授揭示了炎症对MSCs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性;康九红教授研究发现GCN5是最早发现的组蛋白乙酰化酶,能够参与调控染色体的重构和基因表达。李亦学教授强调在系统的层面上利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手段,结合中医药研究的具体需求,开展中医药的功能、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研究。会上,郑洪新教授、孟静岩教授、陆华教授、张树成研究员、王拥军教授、张玉莲教授、吴志奎教授等也分别代表团队,从中医药防治女子不孕症、男子不育症、老年性痴呆、骨质疏松症、骨髓抑制综合症、肾性骨病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中医“肾本质”以及“肾藏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NEIC)网络以及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物质、功能与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王拥军教授进行了本次论坛的总结汇报。
最后通过深入思考、充分讨论与交流,与会专家形成了一些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