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办讯)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中医理论和临床能力,我院联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于2008年创立了《名医讲堂》。3月29日,《名医讲堂》第十讲在我院远志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专家组副组长李德新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王昌恩教授为我院及全市的中医工作者作了精彩讲座。我院肖臻院长、阮龙德书记、刘胜副院长、王拥军副院长、李赣副书记参加了本次名医讲堂。讲座分别由刘嘉湘教授、施杞教授和陆金根教授主持。来自全市各级中医医院、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专家和同道参加聆听。
李振吉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标准已经成为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的有效途径。几年来中医药标准发布量和修订量快速增长,引用频次增加,研究工作活跃,论文数量逐年递增,参与的机构和人员增多,相对独立、完整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在基础、技术和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德新教授认为,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中医学术语有术语的共同特性是:专业性、约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稳定性、能产性和国际性,同时体现中医传统文化。中医术语标准的编写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符合术语编写的国际标准,贯彻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的原则,文字、符号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王昌恩教授通过对1986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医学资助情况,阐述了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以及国家对中医药基础研究的资助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对学科发展优先资助领域的遴选与制定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通过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引导和调整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发展方向以及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
本次《名医讲堂》聆听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