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传处讯) 9月8日,我院举行了全国第一个以专家姓名冠名的中医流派学术研究中心——“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院士专门为本中心题名,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刘云耕先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主席冯国勤先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先生分别发来贺信,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龙兴、副局长郑锦、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谢建群等领导到会祝贺,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弟子、传人代表、我院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共160余人出席大会。
石筱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伤科大师、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和主要奠基人。1960年,我院建立,石筱山创建我院伤科,在父辈基础上,他逐渐总结形成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52年来,我院骨伤科逐渐壮大,尤其近10年,在石筱山弟子施杞教授的带领下,石筱山伤科流派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得到弘扬。2008年,石氏伤科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筱山伤科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底蕴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迄今弟子、传人400余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有100多名,分布全国各地和海外,在我国中医流派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优秀群体,石筱山伤科因而声名远播。
石筱山先生博采众长,认真总结,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先生钻研经典,提出理伤应“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精辟论断,全面发展并完善了中医伤科内伤学说,还总结了“内伤分部论治”的经验及系列方药,尤其是头部脑震伤的治疗效果显著,直至今日仍为临床沿用。先生还提出临证施治要遵循“筋骨并重,外损内伤兼顾,脏腑调摄,重在肝脾肾”的方略,在全国第二版统编教材《中医伤科学》中,将内伤列为独立一章,成为伤科五类疾病(骨折、脱位、筋伤、内伤、骨病)之一,得到国家卫生部认可,使之成为以后各版教材的范本。先生还根据“六经钤百病”的学说,提出了“防治兼邪,尤重痰湿”的观点,从而显著提高了伤科疑难重症的辨证施治水平,也成为“石筱山伤科”的一大理论创新。先生还将家传武术功夫与手法和药物内外治疗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骨折脱位整复手法,及调治内伤外损系列经验方和著名的石氏膏药、敷药。
为挖掘整理、继承发扬流派学术优势和传统特色,加强骨伤学科的内涵建设,推进海内外石筱山弟子间的学术交流、协作、发展,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我院在得到上海市卫生局、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同意后,经与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筱山先生弟子、传人协商,得到积极响应和支持,特发起成立“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
会上,举行了“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网站开通剪彩仪式。此次会议,全国中医骨伤科界老中青同道济济一堂,为中医骨伤科事业的繁荣建言献策,为中医骨伤的继承创新输入新鲜的血液和提供创新性思维,同时对我国中医骨伤学科建设作出宝贵的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