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发布日期:2011-02-21 浏览次数:

——记我院2010年度中医骨伤学科工作会议

(骨伤学科讯)1月21日下午,我院2010年度中医骨伤学科工作会议在远志楼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王拥军副院长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上海中医药大学部分领导及医院领导、部分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兄弟科室主任、退休专家、学科内各科室人员、基地医师及研究生同学等。

郑锦院长首先代表医院领导致欢迎辞。王拥军副院长作了学科总体汇报,从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科研、人才、团队、平台建设等方面介绍十一五成果。近5年来,我院中医骨伤学科在石氏伤科传人施杞教授带领下坚持继承中医学和中医骨伤科学理论,利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筋骨病机理论与治法研究体系”,发扬中药内治外治、手法导引结合防治慢性筋骨病的特色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骨代谢疾病、骨肿瘤以及中医骨伤康复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成绩,成为我国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中药新药和诊疗技术开发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基地,形成了以王拥军教授、莫文主任医师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优秀团队,确立了我院中医骨伤学科在全国中医骨伤界的优势地位。骨伤学科成为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等,同时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3级实验室等基地和平台。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级项目。同时在脊柱筋骨病和骨关节筋骨病“病证结合”模式生物学、椎间盘退变与衰老机制及益气化瘀补肾法防治策略等领域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发表多篇高水平国际论文,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其中平衡导引与手法在脊柱筋骨病中的应用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脊柱退行性病变病理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十二五建设要以“以项目为依托,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还提出了“以临床促进学科建设创新,以学科带动临床水平提高,力争做到临床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科研高起点、高表达、高回报”的学科建设新思路。

骨伤科主任莫文、康复科主任胡志俊、针灸科主任裴建、实验室主任周重建结合各科室十一五建设经验与成果、十二五展望和计划作了精彩发言。骨伤科护士长王雪梅、中医骨伤教研室主任张霆就护理及教学工作作了汇报,骨伤科叶洁医师代表施杞名老中医工作室进行了经验交流。施杞名老中医工作室以继承、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基本方向,以传承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基本内容,以提高继承人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中医骨伤科临床技能水平为基本任务,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学科内涵提高为基本创新点,促进名中医思想传承工作和学科建设共同发展。施杞教授结合个人体会总结发言,强调学科建设中要注重“以常见病为基础,疑难病为靶向,临床疗效优先,医教研成一体,衷中参西强科”的发展方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何星海发表讲话,高度评价我院中医骨伤学科取得瞩目的成绩,同时希望大家戒骄戒躁、统一思想、奋发向上,争取更大的进步。中医骨伤科是传统中医药领域中内容丰富、特色明显的学科,著名的石氏伤科流派代表石筱山先生在50年前的我院建院伊始,领衔创建我院伤科,兼容并蓄,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兼顾”的中医药防治筋骨病的指导原则,使骨伤学科有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龙华骨伤人不断继承发扬,在防治急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和脊柱、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等病种有很好的防治疗效。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骨伤学科将以饱满的姿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以中医临床基地建设为重点,开拓创新,为中医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