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0中医骨伤流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暨石筱山先生创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50周年纪念大会
(脊柱病研究所讯)6月20日,“2010中医骨伤流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暨石筱山先生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50周年纪念”大会在龙华医院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办。龙华医院副院长王拥军主持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施杞教授致开幕辞,龙华医院副院长刘胜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出席大会并致辞。
出席大会的还有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怀琼,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教授分别为本次大会的召开致辞庆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自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戴尅戎教授,骨伤科流派著名学者、湖北省中医药研究所名誉所长李同生教授,长春中医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柏龄先生等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200余人。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弘扬中医骨伤流派,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本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该公约,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加强保护工作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指导方针。2006年5月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其中传统医药列为第九大类。2009年6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共有29位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入选,其中“中医正骨”分别是洛阳郭维维,北京孙树椿,上海施杞等3人。2008年6月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传承人,其中上海石仰山先生作为“石氏伤科”代表入选。中医骨伤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和促进骨伤流派的交流,开展相关的学术探讨,是贯彻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重要举措。
源远流长的中医骨伤学科在一代代杰出中医骨伤圣手的辛勤努力下,不断地开拓进取,在新时期新领域做出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绩,很多骨伤流派都在原有的基础通过创新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龙华医院骨伤科由中医骨伤科一代宗师石筱山先生创建50年以来,一直秉承“继承创新,仁爱勤奋”的情怀,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建立了中医药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现代研究平台,集临床和科研于一体,骨伤科也由单一的临床科室发展成为骨科临床、中医康复、脊柱病研究所、名中医工作室四位一体的综合性骨伤学科,成为中医界的著名伤科品牌。此次会议,全国中医骨伤科界老中青同道济济一堂,开言建策,交流切磋,为中医骨伤科事业的繁荣而努力耕耘,为中医骨伤的继承创新输入新鲜的血液和提供创新性思维,同时对我国中医骨伤学科建设作出宝贵的奉献。
施杞教授在开幕辞中对各级领导及各位同道专家对此次论坛召开给予的极大关怀、热情、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表示,加强和促进骨伤流派的交流,开展相关的学术探讨,是贯彻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本次大会的主旨所在。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取得一系列共识,既弘扬了中医骨伤流派,又引起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中医中医药振兴应遵循“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学术交流、学科交叉则是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教授作了题为《普惠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及若干科技战略重点建议》的特别演讲,就中国科技未来发展战略展开深刻剖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自尹教授在《调节整体,改善局部,发挥中医长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某些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的演讲中,总结了自己60余年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戴尅戎教授从《加强转化研究,促进骨伤科发展》的角度谈了学科的发展新模式。
下午,大会进入特别演讲阶段。兰州郭宪章骨伤科研究所所长郭宪章 教授,河南正骨医院副院长郭艳幸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军主任,福建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王和鸣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会长韦以宗教授,四川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李先樑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王平教授等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