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健脾祛湿,防倒春寒

发布日期:2018-02-28 浏览次数:

“雨水”节气到来

它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彭欣副主任医师

向大家介绍雨水节气该如何养生

“雨水”预示着冬季干冷天气即将结束,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正如杜甫诗中所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雨水”期间雨量渐增,地湿之气渐升,此时的养生应以“祛湿避湿”和“保养脾胃”为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图书编?脏气脏德》曰:“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

舒肝养心,健脾祛湿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湿邪留恋,难以去除,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条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导致脾胃功能下降。

其次,“雨水”期间天气变化无常,容易使人情绪波动,心神不安,对高血压病、哮喘等患者尤其不利。所以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养心护心。“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还需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伤心气。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远离油腻,啖粥养胃

“雨水”时节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肥甘厚腻最易生湿困脾,损伤脾气。同时也应少食生冷粘杂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可多进食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物以健脾养胃。

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故应多食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这一时期有两种蔬菜值得推荐,即豆苗和荠菜。豆苗性凉微寒,可清热利湿,春天食用既能清热祛火,又可使皮肤光滑柔软,其营养丰富,鲜嫩清香,最宜入汤。荠菜性味甘平,《名医别录》载其“主利肝气,和中”,《本草纲目》称其“明目,益胃”,自古被誉为药食两用的“护生草”。

此外粥类素来有健脾利湿、养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后服用养生粥对润和脾胃大有益处。如胡萝卜南瓜粥、薏苡仁党参粥、山药红枣粥、芡实莲子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防倒春寒,避冷远湿

初春阳气渐生,日趋暖和,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且此时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所以还需预防“倒春寒”,注意保暖,不应过早减少衣物。

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幼儿的健康威胁较大。温度骤降易使老年人的血压明显升高,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幼儿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寒从脚底起”,足底神经末梢敏感丰富,只有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地暖和起来。由于春气涌动,偏热性体质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殊不知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而入骨,易损伤骨关节而致病。

摩腹提肛,运脾固肾

“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尤其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以散步、太极拳等轻松缓和的运动为宜,使肝气慢慢和缓地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疏泄太过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春夏以保养“阳气”为主,睡前摩腹提肛,有助于养护体内的阳气,达到运脾固肾的效果。

摩腹时应仰卧,以肚脐为中心,手掌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200次,有利于促进消化,提高睡眠质量。提肛锻炼也宜平躺,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微闭,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及会阴部,肛门紧闭,腹部稍用力向上收缩,屏住呼吸稍停2-5秒,再放松并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9次,长期坚持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

“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此时注意锻炼身体,坚持养生保健,固护体内的“阳气”,增强抵抗力,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