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后招聘公告(二)

发布日期:2024-11-18 浏览次数:

一、培养目标

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博士来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待遇

全职博士后年薪不低于40万元,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在职博士后按人事关系享受薪酬待遇,其中本院临床博士后享受基地薪酬外额外发放博士后津贴。年薪制或博后津贴享受期一般为2年。

博士后研究人员以本院第一署名发表论文、获得项目参照医院内部文件另行予以奖励。

对于入选特定人才项目的优秀人才,国家资助、上海市资助与本岗位薪酬叠加发放。


三、申请基本条件

1.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热爱中华文化、有一定中医基础;热爱科学研究,具有创新热情和科研追求,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至40周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3.大学英语六级或英语专业四级,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可以胜任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沟通交流需要,综合表达能力强者优先;非中文母语者要求具有中文基本交流水平。

4.三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


  四、申请程序

应聘者登录http://180.168.184.50:18087填写简历。并将电子材料发送至lhyyrlzyb2024@126.com及意向课题组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意向导师”。


五、提交电子材料要求

1.个人简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及工作经历等,需提供身份证正反面或护照、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学历及学位证书等证明材料的扫描件);

2.科研成果总结(包含代表性论著、专利、科研奖励等,需提供成果扫描复印件);

3.工作计划;

4.本人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六、博士后导师介绍

(一)陆金根 导师课题组

陆金根

导师简介

陆金根,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工匠,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被命名为顾氏外科疗法的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国家级非遗顾氏外科疗法项目负责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顾氏外科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市海派中医顾氏外科流派基地负责人。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联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全面继承“顾氏外科”精髓,擅长中医肛肠病诊治,通晓理论,精于手术。他“临证为上,衷中参西”,确立了两个中医病名(瘿痈、肛疽),被国家级教材收录;创立“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痔外静脉丛剥离术”治疗血栓性外痔两种术式。先后承担863、973、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5项,获得省部市级奖励20项;主编、主审专著与教材10余部;研发院内制剂3项,其中1项获批中药新药并转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项。培养各级师承及研究生50余人。


学科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是海派中医“顾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是上海市重中之重窦瘘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医肛肠临床基地,上海市中医肛肠质控中心组长单位和上海市级医院中医外科专科联盟盟主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被评为中国中医医院中医肛肠学科学术影响力全国第一、艾力彼中国医院最佳临床型肛肠专科(202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系统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


陆金根教授团队坚持顾氏外科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常见肛肠良性疾病的中医外科特色诊断和治疗体系。主持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荣获省、部、市级奖励27项,主编、主译、副主编教材与专著18部,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274篇。研发临床新药1个。拥有国内外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8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版权1项;拥有科普形象作品版权5项。牵头制定行业指南共识和规范5项,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上海市劳模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优秀团队”等称号。


研究方向

1.肛肠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

2.功能性排便障碍的中药复方、非药物疗法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

3.婴幼儿肛周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基础研究

4.肛周重症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


研究平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基地-顾氏外科

上海市名中医陆金根名工作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

上海市重中之重窦瘘疾病研究中心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需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5分以上专业论文,有良好的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2.不限中医外科专业背景

3.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姚老师

联系电话:13774320630

邮箱:elevenzoe@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2号楼6楼


(二)刘胜 导师课题组

合作导师团队简介

刘胜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管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学术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创新研究专项等临床及基础研究项目20余项。先后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年)、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2022年)等多项成果奖项。主编、副主编《顾氏外科临证经验集萃》、《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临床研究》、《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乳房病研究进展》等著作6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计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60余分。

韩向晖

中药药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研究所基础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访问学者。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中医药抗乳腺癌及复发转移效应机制、中药新药研发及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等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指导中药学、中医乳腺专业硕、博研究生20余名;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累计影响因子80余分;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参与3个院内制剂研发。

孙霃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海派顾氏外科第四代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陆德铭教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乳腺癌术后、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中医药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中心,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先后获得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202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年)、上海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2022年)。发表中外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6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分。

谢颖

毒理学博士,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科学学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毒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及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遗传学博士后。在表观遗传调控,使用转基因鼠研究造血、免疫系统及乳腺癌、卵巢癌等方面均有丰富研究经验。2018年至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研究所从事中医药对乳腺癌肿瘤免疫调控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市科委基金各1项。至今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Cancers,StemCells等SCI收录论文6篇,参与发表Cell,NatureCommunications,Gene&Development等SCI收录论文16篇。


课题组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学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本学科以顾氏外科流派为核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围绕中医外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医外科外治法关键技术,有效方药作用机制等研究方向,积极开展中医药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渗透性研究,加强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培养出一批在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骨干,形成一批有原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进其临床应用与产业化,使中医外科学学科继续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领先地位,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做出贡献。

学术带头人刘胜教授及团队在全国中医系统乳腺疾病教学、临床与科研成果方面居领先地位。在乳腺癌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骨、肝、肺转移)、特殊分子分型患者的RCT临床研究、建立转移性乳腺癌动物模型及循环乳腺癌细胞株,探索相关中医药干预机制;承担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市部级科技奖励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SCI收录论文60余篇;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研究生规划教材及乳腺疾病专著6部。


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2.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规范化及安全性研究;

3.中医药防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3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2篇论著或1篇影响因≥5的论著;曾主持(至少1项)或参与(至少1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或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5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者;

2.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叶老师

联系电话:021-64385700-9407

邮箱:lshtcm@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12号楼4楼中医外科研究所



(三)刘萍 导师课题组

刘萍

课题组简介

刘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中医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SCI百余篇,目前已培养多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近五年主持的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

1.基于VEGF-C/VEGFR-3信号通路调控心脏淋巴管探讨桃红饮抗动脉粥样硬的作用机制;

2.基于SENP1介导巨噬细胞胞葬作用探讨冠心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3.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

4.基于“心主血脉”理论观察桃仁红花煎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免疫损伤的干预研究


研究平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科技实验中心,旨在开展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有效转化。该中心包括公共实验服务平台、中医实验动物平台和斑马鱼平台。设有常规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等多个功能区域。同时配备了开展心血管相关生理病理研究所需的常规和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如高通量测序系统、质谱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等。该科技实验中心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开放共享资源,为研究人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科研保障。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具有医学、中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具备扎实的心血管病理生理学背景知识,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能及相关领域动物实验经验。

3.原则上近3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领域内高水平研究论文IF>5至少1篇,具有较强的追踪前沿、独立设计和掌握先进研究技术的研究经验者优先。

4.具备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

5.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7621217172

邮箱:wangyiruen@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12号楼


(四)刘维薇 导师课题组

刘维薇

合作导师简介

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检验科主任。主要从事分子诊断临床应用及慢性肠肝疾病发病机制和诊疗新策略研究,以第一或通迅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最高影响因子33分,近三年发表>10分通讯作者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卫健委课题和人才计划12项;主编或副主编学术专著3部;授权专利7项,转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常委、上海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委员兼工作秘书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检验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和分子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检验专委会肿瘤分子诊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或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

1.慢性肠肝疾病发病机制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诊疗新策略;

2.分子诊断新方法新技术的建立、研发和转化应用;

3.交叉学科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研究平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临床检验诊断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博士,具有较强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动物模型构建等能力,熟悉应用生信分析等常用方法。具有慢性肠肝疾病研究基础及材料相关领域技术等技能者优先;具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发表高水平论文者优先。

2.能长期稳定工作、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工作严谨求实。

3.有博士后或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

4.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5.补充应聘材料:两名推荐人(包括博士生导师)的推荐信2封。


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18917685605

邮箱:weifengdangdao@163.com


(五)莫文 导师课题组

莫文

导师及课题组简介

 莫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行政主任、上海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副所长、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施杞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试点基地负责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主要负责人;上海市骨退行性病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医骨伤专科联盟、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临床优势专科负责人。兼任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执行主席、世中联脊柱健康、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骨科微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先后荣获上海市医务工匠、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上海市仁心医者等荣誉称号。


致力于中医骨伤的传承与创新,带领团队开展中医药循证和机制研究,在Clinicaltrials.org、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等注册临床研究18项,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6项。参与创立多种诊疗技术规范和临床方案,制定行业标准指南3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项,发表论文112篇,授权专利6项,主/副编教材及著作12部;带领团队2018年、2020年、2021年三获中国中医医院最佳研究型专科骨伤科称号,培养硕博士研究生50名,师带徒20余人,培训带教基层医师128人。


研究方向

1.脊柱退行性疾病医工交叉研究

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脊髓损伤、椎间盘退变相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等医工交叉研究。

2.中医骨伤中药复发及外用制剂开发研究

骨伤科中药复发、外用制剂的药学工艺、质量标准和稳定性试验;药效学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


研究平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技实验中心

2.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3.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

4.国医大师施杞名中医工作室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临床医学、药学、材料学或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或医工交叉领域技能者优先;

2.3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2篇论著或1篇影响因子≥8的论著;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华系列期刊发表2篇及以上论著;

2.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许金海

联系电话:18016006692

邮箱:jinhaixu@163.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3号楼11楼18病区


(六)鹿振辉 导师课题组

鹿振辉

导师简介

鹿振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科技处处长,呼吸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耐药菌方向PI、上海市感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彬教授牵头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19年创建医院呼吸疾病中医药创新研究团队(呼吸疾病研究所)。师从上海市名中医张惠勇教授,跟师全国名老中医邵长荣、国医大师晁恩祥、国医大师刘嘉湘、全国名中医张洪春等国医名家;入选,先后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上海市中医药创新团队、徐汇区拔尖人才、上中医杏林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分会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呼吸药物研究会常委兼青委副主委(感染组副组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防痨协会理事等。


重点围绕中医药防治难治性肺部感染、慢性气道疾病、肺损伤修复及晚期肺癌综合干预开展临床-基础-创新转化研究,构建难治性呼吸疾病的临床研究平台并作为PI牵头注册临床研究16项,创建中医药介导免疫调控抗感染/抗过敏/抗损伤/抗肿瘤基础研究平台及多学科交叉团队,搭建成熟的协同转化平台。作为PI负责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科技攻关任务5项、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42篇(高质量论文26篇,Q115篇),创新研发优效中药复方近10个(新药发明专利7项),主参编行业标准10余项(牵头2项)。获2017年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1年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等多项;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2年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铜奖(第一完成人);2023年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23年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海望杯创新优胜奖;2023年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金奖(第一完成人);2023年东方英才青年项目(大赛平台)奖,2024年中国防痨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研究方向

1.中药介导免疫调控抗过敏/哮喘方案及机制研究;

2中药介导免疫调控抗M.tb/NTM/MRSA/H1N1感染方案及机制研究;

3肺癌放疗增效减毒中医方案及效应机制研究;

4.病证生物学联合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的诊治规律研究


研究平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国家医学中心(首批中医类重点创建单位1/4)的呼吸重点研究室。始于医院肺病学科,由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肺病学专家邵长荣先生1965年创建,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中医呼吸专科及研究室,是全国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核心单位),上海市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交叉创新团队(核心单位),国家中医重大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创建单位、中国防痨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分会创建单位(挂靠单位)、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创建单位(挂靠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中国中药协会呼吸药物研究会等副主委单位;上海市中医肺病专科联盟组长单位、上海市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专家组长挂靠单位,牵头“分枝杆菌肺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中西医重大疑难临床协作。


呼吸所集医教研于一体,下设①BSL-2实验室、②呼吸动力实验室、③呼吸免疫与肺损伤实验室、④呼吸疾病小鼠(包括基因缺陷鼠实验室)实验室、⑤呼吸研究门诊。重点围绕中医药抗感染、中医药抗过敏、中医药呼吸动力调控及中医药肺损伤保护开展基础及应用转化研究工作,临床基础同步,长期日常化开展十余项国际对标临床队列研究工作。并已经建立与西医呼吸学科、感染学科、中药学科及免疫学科国内一流平台构建了战略性合作平台。聘任客座教授7名,其中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1人、长江学者2人、上海市领军1人、杰青3人、优青2人,保障本团队专业问题解决与研究能力、带动培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及高水平成果产出。团队累积获得科研项目资助80余项,其中在研课题40余项,先后牵头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知名期刊(SCI)发表中医药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研发有效中药复方近10个(获新药发明专利5项)、转化新药1项,主参编行业标准10余项(牵头2项)、专著教材10余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多项。


合作平台

①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张卫东团队:在药用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功能、中药复方的系统生物学、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的特色优势显著。该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先后荣获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自然重点项目以及欧盟第七框架等基金31项。在Science、NCB、PNAS、JACS、OrgLett、ChemComm等著名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530多篇,IF>5分50多篇。②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团队:在慢性肺部感染中的病原微生物与机体免疫互作方面的研究具有强大实力,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该所设有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配备有MALDI-TOF/TOF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多功能激光扫描成像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此外,该所还拥有SPF级动物实验中心可开展病原微生物相关研究的生物安全二级和三级实验室。③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章海兵团队:主要研究细胞凋亡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免疫调节参与代谢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手段和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组学的筛选、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以及动物疾病模型等。在肝纤维化逆转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Metab、CMI、CancerCell、CellStemCell、NatCommun等国际学术期刊上。④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李亮团队:长期应用类器官模型、原代细胞培养模型、动物模型与临床样本,从事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进行新型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开发等。近年在Gastroenterology、AmJRespCritCare、NatMetab和CellRep等杂质发票论文多篇。相关应用发明已获得美国、欧盟等国际专利授权,成果得到多国新闻报道和国际药企合作开发。


课题组补充申请条件和要求

1.大学英语6级,已具备熟练的文献数据处理能力。

2.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热爱科学研究,具有创新热情和科研追求,责任心强,了解中医药、中西结合研究工作。

3.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35周岁以下,已有扎实的医学科研训练,具备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熟练掌握类器官、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实验技术者优先。

4.3年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影响因子≥5或Q1区。

5.符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龙华医院其他有关博士后管理的规定。


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联系人:张老师或李老师

联系电话:021-64385700-12126

邮箱:lhyy_hxs@126.co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25号7号楼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