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
蠲痹通络法调控淋巴管系统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机制和转化应用

所有完成人:
梁倩倩、王拥军、徐浩、施杞、邢联平、茅建春、肖涟波、顾小华、余翔、陈锦漫、王琼、李强、李宁、朱竹菁、赵永见
所有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
该成果属于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范畴。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导致关节畸形、疼痛肿胀、功能丧失,好发于青壮年,且多伴有内脏并发症,缓解率低,致残率高,治疗成本高。
该团队致力于蠲痹通络法防治RA18年,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轻内脏并发症,并开创了从淋巴管系统阐释“痹阻经络”新领域,推动了转化应用,促进了学科发展。
1.率先建立淋巴管系统结构与功能检测体系,所检测的指标作为实验室和临床同步评价RA“痹阻经络”的核心指标;率先揭示淋巴管结构异常与淋巴液循环障碍、炎性物质释放是“痹阻经络”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在RA 病理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了近红外—吲哚菁绿淋巴引流功能检测、淋巴管全片扫描、对比增强核磁共振和三维多普勒超声等技术体系,实现活体、动态、实时、无创评价小鼠和羊的踝、膝关节及人手部淋巴引流功能。证明淋巴管结构完善、淋巴液循环通畅有助于改善RA关节炎症疼痛和肿胀等临床症状体征;发现M1型巨噬细胞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损伤平滑肌细胞,导致淋巴引流障碍;证明靶向促进淋巴引流是治疗RA 的潜在靶点。
2.率先证明淋巴管结构异常与淋巴液循环障碍、炎性物质释放也是RA 出现脑、肺、心、肝及肾等内脏组织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系统揭示了淋巴管系统参与“五体痹”到“五脏痹”的传变过程,更加实时、动态证明“痹阻经络”的传变规律。
证明RA模型小鼠出现相关脏器淋巴管生成增多,并出现脑部神经元细胞减少、肺间质炎症、心肌肥大、肝血管炎、肾间质炎症等内脏损伤,发现RA引流的炎症产物通过淋巴管系统直接到达脑、肺、肝、肾和胆囊;并发现促进淋巴引流减轻RA模型内脏损伤。客观证明淋巴管参与了“五体痹”到“五脏痹”传变过程及“痹阻经络”传变规律。
3.建立“三型三方”序贯防治方案(风寒湿痹型用蠲痹汤,痰瘀痹阻型用加味牛蒡子汤,五脏虚损型用脏痹方),促进淋巴管结构修复与淋巴液循环,提高RA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损伤和内脏并发症。
项目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RA“病证结合”前瞻性队列(16800例),对上海市4120例RA 及其并发症患者进行证型分布调查,并完成3个临床多中心RCT 试验研究,建立“三型三方”序贯防治方案,提高中医药防治RA 临床总有效率,减轻RA关节损伤和内脏并发症;进一步证明蠲痹通络法能够改善淋巴引流功能、修复淋巴管系统结构。
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计划等25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在Arthritis & Rheum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主编规划教材1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和标准7项。“淋巴管结构异常与淋巴液循环障碍、炎性物质释放是痹阻经络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学术思想被Chin J Integr 特约撰稿,并得到国际风湿病顶刊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杂志2次高度评价。成果在全国53家医院推广应用,为RA综合防治做出重大贡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