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院梁倩倩、唐志鹏教授领衔研究的项目分别荣获2023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

发布日期:2023-12-12 浏览次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于12月9日在南京召开2023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暨2023年华夏院士论坛。我院梁倩倩教授领衔项目“蠲痹通络法调控淋巴管系统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机制和转化应用”荣获三等奖,我院唐志鹏教授领衔项目“健脾清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三等奖。


2023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


三等奖


图片
项目简介
图片



项目名称:

蠲痹通络法调控淋巴管系统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机制和转化应用

所有完成人:

梁倩倩、王拥军、徐浩、施杞、邢联平、茅建春、肖涟波、顾小华、余翔、陈锦漫、王琼、李强、李宁、朱竹菁、赵永见


所有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

该成果属于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范畴。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导致关节畸形、疼痛肿胀、功能丧失,好发于青壮年,且多伴有内脏并发症,缓解率低,致残率高,治疗成本高。


该团队致力于蠲痹通络法防治RA18年,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轻内脏并发症,并开创了从淋巴管系统阐释“痹阻经络”新领域,推动了转化应用,促进了学科发展。


1.率先建立淋巴管系统结构与功能检测体系,所检测的指标作为实验室和临床同步评价RA“痹阻经络”的核心指标;率先揭示淋巴管结构异常与淋巴液循环障碍、炎性物质释放是“痹阻经络”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在RA 病理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了近红外—吲哚菁绿淋巴引流功能检测、淋巴管全片扫描、对比增强核磁共振和三维多普勒超声等技术体系,实现活体、动态、实时、无创评价小鼠和羊的踝、膝关节及人手部淋巴引流功能。证明淋巴管结构完善、淋巴液循环通畅有助于改善RA关节炎症疼痛和肿胀等临床症状体征;发现M1型巨噬细胞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损伤平滑肌细胞,导致淋巴引流障碍;证明靶向促进淋巴引流是治疗RA 的潜在靶点。


2.率先证明淋巴管结构异常与淋巴液循环障碍、炎性物质释放也是RA 出现脑、肺、心、肝及肾等内脏组织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系统揭示了淋巴管系统参与“五体痹”到“五脏痹”的传变过程,更加实时、动态证明“痹阻经络”的传变规律。


证明RA模型小鼠出现相关脏器淋巴管生成增多,并出现脑部神经元细胞减少、肺间质炎症、心肌肥大、肝血管炎、肾间质炎症等内脏损伤,发现RA引流的炎症产物通过淋巴管系统直接到达脑、肺、肝、肾和胆囊;并发现促进淋巴引流减轻RA模型内脏损伤。客观证明淋巴管参与了“五体痹”到“五脏痹”传变过程及“痹阻经络”传变规律。


3.建立“三型三方”序贯防治方案(风寒湿痹型用蠲痹汤,痰瘀痹阻型用加味牛蒡子汤,五脏虚损型用脏痹方),促进淋巴管结构修复与淋巴液循环,提高RA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损伤和内脏并发症。


项目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RA“病证结合”前瞻性队列(16800例),对上海市4120例RA 及其并发症患者进行证型分布调查,并完成3个临床多中心RCT 试验研究,建立“三型三方”序贯防治方案,提高中医药防治RA 临床总有效率,减轻RA关节损伤和内脏并发症;进一步证明蠲痹通络法能够改善淋巴引流功能、修复淋巴管系统结构。


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计划等25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在Arthritis & Rheum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主编规划教材1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和标准7项。“淋巴管结构异常与淋巴液循环障碍、炎性物质释放是痹阻经络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学术思想被Chin J Integr 特约撰稿,并得到国际风湿病顶刊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杂志2次高度评价。成果在全国53家医院推广应用,为RA综合防治做出重大贡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3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


三等奖


图片
项目简介
图片



项目名称:

健脾清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所有完成人:

唐志鹏、戴彦成、张亚利、郑烈、陈幽兰、唐英觉、陈璇、张紫薇、陈倩、乔丹


所有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范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难治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本项目继承和发展海派中医丁氏内科-黄文东脾胃流派健脾清肠法用于UC的特色治疗方法,取得3项科技创新:


1.基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继承和发展上海市名中医马贵同教授等专家运用健脾清肠法治疗UC的学术思想。通过对505例U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提出“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是UC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是治疗UC 的关键治法,从核心药物中优化并制定了健脾清肠方(JPQC),建立健脾清肠法治疗UC“理-法-方-药”的技术体系。


2.按照临床试验规范,开展总计260例患者的三个RCT研究,证实健脾清肠法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生存质量、激素依赖状况,调节UC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方面的独特优势,建立“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健脾清肠方治疗脾虚湿热型U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建立基于UC临床分期,中医药为主、中西医协同分阶段优化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疗效,为指导中医精准化辨证施治提供新的依据。


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多种实验性UC动物模型,阐明健脾清肠药物通过调控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抑制结肠ICC过度自噬,改善肠道运动功能;调控PERK-eIF2α/NF-κB、NF-κB/HIF-1α、PERK-eIF2α-ATF4 /CHOP 信号通路,修复肠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分子机制。从微观层面阐释“脾虚湿热”病机,从“病-证-方-效-靶”角度阐明“脾主运化”传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本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 项课题资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7篇,其中15篇代表性论文被引用189次;作为主要起草人(第2)参编中华中医药学会行业标准1部;出版专著2部;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7人。健脾清肠法用于UC的治疗方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等10家医院广泛应用,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得到学术界肯定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