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陈氏女科中医流派百年传承,肇始于清朝宫廷御医陈耀宗,奠基于其子陈筱宝,发展于筱宝公膝下二子陈盘根、陈大年,父子三人在临证治病上颇有建树,得“陈氏女科一门三杰”之美誉。第四代传人盘根先生长子陈惠林先生、龙华医院妇科王大增教授、李祥云教授传承陈氏女科中医流派的学术思想,兼收并蓄,力求创新,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将陈氏女科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确立了其在现代妇科中医领域学术界的地位。在第五代学术继承人徐莲薇教授带领下的中医妇科团队,是目前国内具有完整的传统中医妇科学术体系和建制的临床学科之一。妇科传承团队不但传承专科临床特色,还开展优势病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将临床与教学、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拓展陈氏女科中医流派的学术内涵。陈氏女科中医流派得到了长足发展,誉满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学术思想
陈氏女科先后历经陈筱宝,陈盘根、陈大年,陈惠林、王大增、李国维、李祥云四代传承,现已成为海派妇科重要组成之一。其学术思想可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强调病人以元气为本;
二、认为妇科以调治血分为主要;
三、妇人杂病以调肝为中心环节。
我院妇科创始人陈大年主任在继承筱宝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临证体会,其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强调保护元气凡人病重而元气不损者可治,元气既伤,虽病轻亦难愈。因之在用药时,要避免取快一时,而重用攻逐,即使必用,剂量宜小,不可久用。更应重视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以扶正驱邪,这对久病体虚者尤为必要。
注重脾胃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用药时要注意保护胃气。苦寒败胃之品不宜多用久用。
重视气药配合调治月经,奇经八脉固属重要,但决不能忽视调肝,尤对中年妇女,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用事,肝郁则气滞血亦滞。气主动,血主静,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调经必先理气,切忌破气,宜疏肝理气,或行气祛瘀,或顺气调肝。主张用行气开郁之品配合血药以治月经不调。如遇气郁化火者,亦宜理气药中加入清热凉血之品;寒凝阻滞者以辛温之香附、乌药、木香、肉桂等加入养血药中,以达到行气开郁,逐寒祛瘀。在调经中对辛热药或寒凉药的应用,亦不宜多用久用,要中病即止,一般要与其它佐使药配合,以免过于辛热而使血热妄行反伤阴血;过于寒凉虽能除热,然有火退寒生之弊。总之,清不可过用寒凉,温不可过用辛燥。
湿热分清带下病虽有赤、黄、白、青、黑之分,其病因陈师归纳为湿与热二者。临诊时主要辨其属湿属热,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湿重者拟运脾以化湿,兼以清热止带,热重者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止带。
慎防损胎胎前宜凉,忌用温热动血通利滑顺之品,防损胎元。对平素月事准,今逾期未行者,慎防有孕,用药时以调气养血、益肝肾为治,达到有胎养胎,无胎调经之目的。
产后宜温陈师指出:“产后虽为气血虚弱,但有‘产后多瘀’之说”,因此主张祛瘀温化为要,常以生化汤随症加减为治,使瘀血去则新血生。切忌使用苦寒酸收之品如黄芩、白芍而败胃留瘀。
求嗣试探对不孕患者,经来时先给求嗣方作试探。药后有肠鸣矢气或便泄者,表示内有动气,生育有望,反之生育艰难。
第四代传人在传承先人学术思想的同时衷中参西,知常达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体系。陈盘根之子陈惠林教授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注重补益为基础,治疗为主要,两者并重的策略,提出“补中要以清补,以治带补”;王大增教授自创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清心平肝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李祥云教授建立“治病求本,辨病辨证;肾亏瘀阻,攻补结合”学术体系;李国维主任治疗不孕症提出调理五脏之气、升举中气、温阳活血、健脾化痰和补肾、促排卵、调经、安胎的四个相结合治疗程序。这些均对传承和发扬陈氏女科、促进上海中医妇科学术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