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渊源
徐氏儿科
徐氏儿科由徐杏圃奠基,其子徐小圃发展,先生少年随父徐杏圃学医,因其临证细致,辨证严谨,用药果敢,见微知著,重视防变,擅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因善用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宣肺而有“徐麻黄”之称。与当时伤科名医石筱山、妇科名医陈筱宝、外科顾筱岩并称“上海四筱(小)”。人称“中医儿科圣手”、“泰斗”。录于《上海市地方志·宝山县志》、《实用中医儿科学》。门人学生无数。积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的贡献。徐仲才名树梓,为我院建院八老之一,仲才先生自幼天资聪慧、博闻强记,幼承庭训,无论从学术思想、遣方用药或临诊态度、社会活动均深受乃父影响。师从名医祝味菊,并深得其重阳思想以及对附子等温热药应用的真传。他提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抗病的主力”的学术观点。仲才先生经治的多为内科杂病、小儿呼吸及消化系统的疾病,治愈大量疑难病例,尤其在治疗咳喘病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积累了运用麻黄、附子等温热药的丰富经验。后期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把徐氏流派特色拓展到了内科领域。并拓展和创新麻黄、附子等温热药的应用经验。他的学术流派特色,应用于临床,取得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终成一代内、儿科大家。热衷于中医药事业振兴,积极促进中西医及国际交流活动。精心培养龙华医院内、儿科传承人。是徐氏中医流派的主要发展者。经多年建设,在我院的主要传人有朱大年、徐蓉娟、陆慧丽、肖臻、姜之炎、林莲梅等。
流派主要学术思想
一、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徐氏儿科强调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而在儿科中尤为重要”。在治疗理论上,主张治病必须处处顾及阳气,并且善于在明辨的基础上识别真寒假热,治法上温清并治,择机而施。
二、融汇伤寒温病学派,自成辨治体系
特色流派不仅继承了张仲景《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法则,能吸取各家的优点,融和了历来儿科相对立的的温凉两大学派,自成辨治体系。师古而不泥古,辨证施治,得心应手,处方用药,灵活全面,尤擅于化裁精方,又擅于药对配伍,从而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四诊合参,辨证严谨
徐小圃擅长“望面色,审苗窍”。临诊时细察舌苔、咽喉、齿龈等。徐氏主张辨证识病必须脉证相参,反对“小儿气血未充,脉无可诊”之说。
四、同病异治,分期论治,异病同治
根据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标本缓急,进行分期辨治。治疗麻疹,不泥古训之概用清凉,对风寒束肺和阳虚变证的不同,分别选用解肌透疹和温阳扶正之法;对于麻疹、丹砂、风疹等发热出疹性疾病,主张早期辛凉透达,极期泄热解毒,后期滋阴养液;对于肺炎心衰、麻疹并发肺炎等儿科急症,凡见面色晦暗、四肢清冷、自汗、便溏、精神疲软、脉细数无力等阳虚征兆,及时加用附子温阳扶正,并辅以黑锡丹、益智仁、破故纸、巴戟天、仙灵脾等温培脾肾,回阳救逆。
五、见微知著,重视防变
临证用药,遵循发病由表入里的规律,处处防止病邪内陷,处处顾护患者阳气,具有防病的大局观。治疗感冒,患儿稍有惊惕,即尽早的应用了磁石、蝎尾。治疗肺闭,案中多见“急以辛开”、“气阳不足,症重防变”、“治以宣息,以冀转机”等语。
诊治及用药特点
1.附子为主药的温阳九法
灵活选用各种温补肾阳药物,其中尤以附子力大效宏,故常为首选。小儿用量多在9g 以下,其用量还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附子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应用, 既可各司其职, 又可相互牵制、防偏纠弊,使阴得阳助,阳得阴济,即附子与潜降、解表、健脾、清热、化湿、利水、泻下、收敛、滋阴、固涩等药同用,分别为温潜法、温解法、温培法、温清法、温泄法、温化法、温和法、温滋法、温固法。
2.辛温解表法治疗外感病初期,善用“桂枝、羌活”
徐小圃先生体会到小儿外感以风寒居多,师《伤寒论》大法,广用麻、桂于外感风寒诸证。虽属不同疾病,但由于病因、病机和阴阳虚实的见证相同,所以治疗的原则基本上是相同的,例如一切外感症,如肺炎、麻疹、湿温甚之乳蛾等在表证阶段而见寒征者,均可用辛温解表法,并擅应用桂枝与羌活配对,治疗风寒侵及太阳经所致的发热恶寒。
3.治疗肺系疾病,善用“麻黄”
徐氏父子用麻黄是以肺经见证为主,作为宣肺平喘的主药,一般用6~9克,无汗表实的用生麻黄,表虚有汗或单纯咳喘的用炙麻黄。因麻黄之发汗解表,实赖桂枝之行血和营之力,故凡咳喘之属实者,麻黄在所必用;反之,表实无汗而无咳喘者,却并不尽用。
小圃先生常谓:“药不论寒热,要在审证明确,用之得当,不然即桑、菊、荆、防亦足偾事”,“如确系风寒表证,因其壮热当用而不用,反予轻清透表或苦寒抑热,则难免贻误病机。盖发热乃正气抗邪之反应,邪愈盛,正邪搏斗愈剧,热势亦愈壮,正应予麻、桂之类方能斩关夺隘,阻抑病邪由表入里、由阳及阴,及时驱邪即所以扶正也。”
4.特色外治法
徐氏擅长内服中药同时辅以外治法亦颇为常用,如对于疹出不畅或隐而不透的麻疹患儿,除予中药口服外,还嘱其用自拟“麻疹熏洗方”外洗;对于麻疹痧邪内陷肺胃致牙疳腐烂者,选用砒枣散或以自拟“金不换口疳散”外搽,以清热解毒止痛;小儿腹痛,采用民间经验,将香附研末,用盐炒热后熨于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