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矫正近视,关注孩子眼健康”

发布日期:2018-06-05 浏览次数:

2018年6月6日是第23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学矫正近视,关注孩子眼健康”。国务院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自2016年起,连续3年将“爱眼日”的主题聚焦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上,分别从养成爱眼习惯、坚持适度户外活动和科学矫治近视3个方面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近十年来,全球的近视和高度近视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发病早、进展快、高度近视比例增加的趋势。国内外文献均认为,中国(汉族)和日本是近视多发的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对视觉需求增加是学生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的屈光发育过程中,从出生至3岁是一生中屈光度数变化最快的时期,初生婴儿中,大部分为+1.50~+2.00D的低度远视,伴随着成长,角膜曲率逐渐平坦,眼轴逐渐延长,至学龄期逐步完成正视化的过程,期间部分儿童开始出现近视并逐渐加深。因此,0~3岁是视觉发育最关键的时期,0~12岁则为敏感期,对敏感期的儿童进行科学的屈光检查,并及早、准确矫正屈光不正,定期随访,将有助于减少屈光不正未矫正及近视增长过快所导致的眼部并发症,降低高度近视致盲的风险。

如何做到“科学矫正近视”呢?

一、3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均应定期接受正规的眼部检查,一般每6个月一次,若发现孩子平时用眼有异常行为,如喜眯眼、歪头、凑近视物、常揉眼等,应及时至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的检查治疗,若为近视应科学验光配镜。

二、专家对近视是否需矫正的建议:1、对于学龄前儿童,近视度数<1.00D的如果出现近视症状,需要对其进行屈光矫正;若其无症状,可暂时观察,每6个月随访;近视度数≥1.00D的需矫正。2、对于学龄期儿童,视力下降较敏感且有症状的儿童,任何度数的近视均需矫正;近视度数≥1.00D的需矫正;间歇性外斜视或者有较大外隐斜的近视屈光不正儿童应予全天光学足矫。3、一般每6个月随访,若本次随访较上次检查度数改变≥0.50D,需要新的处方,但如果度数只改变0.25D,矫正后视力即可明显提高者,也可给予新处方。

三、屈光不正检查结果因人眼调节状态不同而有所改变,专家关于儿童屈光不正检查时睫状肌麻痹剂(即散瞳剂)使用的建议:1、12岁以下儿童的睫状肌张力大,调节更明显,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放松调节后验光,是实现儿童精确验光的方法之一,建议10岁以下儿童首诊需验光时常规使用,12~19岁酌情使用。2、目前临床使用的睫状肌麻痹剂主要有: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屈光不正伴斜视、弱视者,特别是远视伴内斜视、远视伴弱视者首选阿托品散瞳(即慢散)。3、使用注意事项:阿托品使用后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潮红、口干、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散瞳后21天内有畏光、视近模糊等症状,滴药后按压泪囊对应位置2~5分钟有助于减轻全身反应;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散瞳后3天内患者有眼部畏光、视近模糊症状;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6~8小时内患者有眼部畏光、视近模糊症状。

四、近视矫正方式及防控的选择

1、光学矫正方式:对于儿童,光学矫正方式主要为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其中角膜塑形镜适用于以下儿童:①近视增长>0.50D/年或较早出现近视并伴高度近视家族史者;②年龄<18岁,近视但不希望配戴框架眼镜或白天配戴接触镜者。一系列研究表明,相对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可以控制32%~63%的眼轴增长量。

2、药物:研究证实低浓度0.01%阿托品滴眼液具有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51%近视控制效果)并存在较少反弹,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前主要用于光学矫正方法控制近视效果不佳者的合并治疗。

3、户外活动:研究表明,每天2h或每周10h的户外活动(主要是户外强光暴露,与是否运动无关)能有效降低近视的发病率,但控制近视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对于尚未近视的儿童,增加户外活动可作为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

儿童青少年的视觉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光明未来,“未病先防”是必须坚持的防治近视的原则,而且需要全民引起重视,切实做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在全社会营造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宣传科学防控、科学矫治知识,避免误导,共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工作。